刘义庆《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纂的志人小说集,以简洁隽永的笔法记录汉末至东晋名士的言行轶事。本文选取《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则经典故事,通过原文、翻译与深度解析,展现魏晋士人的风骨与智慧。
原文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咏雪
谢安在雪天举行家庭聚会,与子侄辈讲解诗文。
忽然雪下得急了,谢安兴致盎然地问:“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侄子谢朗说:“像把盐撒在空中。”
侄女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谢安开怀大笑。
陈太丘与友期
陈寔与友人约定正午同行。
友人过时未到,陈寔独自离开,走后友人才来。
七岁的陈纪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令尊在家吗?”
陈纪答:“等您许久不来,已经走了。”
友人怒道:“真不是人!约好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陈纪反驳:“您与家父约定正午。您迟到是无信;当着儿子骂父亲是无礼。”
友人惭愧下车想拉他,陈纪头也不回地进门了。
注释
咏雪
内集:家庭聚会。
文义:诗文义理。
差可拟:勉强可以比拟。
柳絮因风起:以春日柳絮的轻盈比喻雪花的动态美。
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约定同行。
日中:正午时分。
相委而去:丢下对方离开。
引之:拉手表示亲近。
入门不顾:体现儿童爱憎分明的性格。
创作背景
刘义庆任荆州刺史时组织门客编撰《世说新语》,记录魏晋名士清谈轶事。东晋士族崇尚玄学清议,重视言语机锋与品行修养,这两则故事分别展现谢氏家族的文化底蕴和陈氏父子的方正家风。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咏雪》以对话推进场景,《陈太丘》通过冲突展现人物性格。
2. 语言艺术:谢道韫比喻新颖,陈元方反驳逻辑严密,体现"简约玄澹"的文风。
3. 思想内涵:前者展示魏晋审美趣味,后者强调"信""礼"的伦理价值。
4. 人物塑造:谢安宽和、谢道韫才思、陈元方早慧的形象跃然纸上。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咏雪》中"柳絮因风起"的比喻之所以超越"撒盐空中",在于它捕捉到雪花飘舞的神韵。盐粒下落是直线运动,柳絮飞扬则有回旋升腾之态,这种动态美感与魏晋士人追求自由飘逸的精神相契合。谢安的笑声不仅赞赏侄女的文思,更包含着对生命灵动之美的会心。
范文二
《陈太丘与友期》通过儿童视角完成道德审判。七岁陈元方的"信""礼"之辩,实则是东汉名士"清议"传统的缩影。友人"下车引之"的举动,暗示成人世界对童言真知的折服。结尾"入门不顾"的细节,生动再现了汉末士人"不为苟合"的风骨。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刘义庆南朝宋人,《世说新语》分36门,属志人小说。
2. 重点字词:内集(家庭聚会)、差可拟(勉强可比)、因风起(乘着风)。
3. 人物对应:谢道韫称"咏絮才",陈元方是"方正"门代表人物。
4. 思想考点:魏晋风度包含审美自觉与道德自律的双重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
(2)相委而去:__________
答案:
(1)子侄辈
(2)丢下
二、主旨理解
题目:《咏雪》中两个比喻的高下体现在哪里?
答案:谢朗的比喻仅形似,谢道韫则兼顾形态与神韵,以柳絮的轻盈动态更贴切表现雪舞之美。
三、比较鉴赏
题目:两则故事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通过语言描写凸显人物特质。异:《咏雪》展现文人雅趣,《陈太丘》突出道德坚守,前者含蓄,后者锋芒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