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空城计》原文及翻译(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

《空城计》原文及翻译(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

时间:2025-09-08 11:30:02

《空城计》原文及翻译(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退司马懿的经典桥段,展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智慧与心理战术。本文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名篇。

原文

《空城计》

罗贯中

瑶琴三尺胜雄师,

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

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

三尺瑶琴胜过雄兵,

诸葛亮在西城退敌之时。

十五万大军掉头而去,

当地人至今仍疑惑不解。

注释

瑶琴:珍贵的琴,象征诸葛亮从容不迫的气度。

诸葛西城退敌时:指诸葛亮在西城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十五万人回马处: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撤退。

土人指点到今疑:当地百姓至今仍对当时情景感到疑惑。

创作背景

《空城计》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故事背景为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时因马谡失街亭,被迫退守西城。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以空城计智退敌军。

作品解析

1. 结构:四句七言绝句,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抒情。

2. 语言:简洁凝练,"瑶琴三尺"与"十五万人"形成强烈对比。

3. 思想: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与胆识,展现以智取胜的军事思想。

4. 艺术特色:虚实结合,通过"土人指点"的细节增强历史真实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空城计》展现了诸葛亮超凡的军事智慧。诗中"瑶琴三尺胜雄师"一句,以极小对极大,突出智谋胜过武力的主题。诸葛亮在危急时刻展现的镇定自若,与司马懿的多疑形成鲜明对比。罗贯中通过这一情节,塑造了诸葛亮近乎完美的智者形象。

范文二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留白效果。"土人指点到今疑"一句,既交代了历史影响,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全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却通过结果反衬过程的惊心动魄。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以少胜多"的美学追求。

关于《空城计》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瑶琴(yáo qín)、退敌(tuì dí)、回马(huí mǎ)

2. 文学常识:《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

3. 知识要点:空城计体现了《孙子兵法》"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战术思想。

4. 意象意境:瑶琴象征智慧,大军象征武力,形成鲜明对比。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瑶琴:__________

(2)回马:__________

答案:

(1)珍贵的琴

(2)掉转马头撤退

二、主旨理解

题目:"瑶琴三尺胜雄师"体现了怎样的军事思想?

答案:体现了智谋胜过武力的军事思想,强调以智取胜的重要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空城计》与《草船借箭》在表现诸葛亮形象上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点是都表现诸葛亮的智慧;不同点是《空城计》突出心理战,《草船借箭》强调物资准备。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土人指点到今疑"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当地人的疑惑不解,侧面烘托空城计的神奇效果,增强历史真实感。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空城计"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答案示例:启示管理者要善用心理战术,在资源不足时通过智慧化解危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