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译文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农耕生活与心境。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带领读者领略诗中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与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在南山脚下种植豆子,野草茂盛豆苗却稀疏。
清晨起来清理杂草,直到月色中扛着锄头归家。
田间小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我的衣衫。
衣衫沾湿不值得惋惜,只求不违背归隐的初心。
注释
种豆南山下:南山,庐山别称,象征隐逸之地。"种豆"暗用《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典故。
晨兴理荒秽:兴(xīng),起床;秽(huì),杂草。清晨劳作体现农事艰辛。
带月荷锄归:荷(hè),扛。月下归耕的画面充满诗意。
夕露沾我衣:沾(zhān),浸湿。细节描写强化真实感。
但使愿无违:愿,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归隐之志。卒章显志。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因不愿趋附权贵,解印去职,归隐浔阳柴桑。此诗作于归隐初期,记录亲自躬耕的体验。当时门阀士族垄断仕途,陶渊明的选择具有反抗现实的意义。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六句白描农事,后两句抒情言志,形成"事-理"双层结构。
2. 语言艺术:动词"种""理""荷""沾"串联全篇,画面流动;"草盛豆苗稀"对比中见诙谐。
3. 思想内涵:将艰苦劳动诗意化,体现"安贫乐道"的儒家精神与"返归自然"的道家追求。
4. 历史影响:开创田园诗审美范式,苏轼评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带月荷锄归"堪称千古名句。月光与农具的并置,将世俗劳作提升到审美境界。这种艺术转化背后,是诗人对劳动价值的重新定义——躬耕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精神自由的实践。结尾"愿无违"三字力透纸背,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陶渊明的精神宣言。
范文二
陶渊明善于在细微处见真章。"夕露沾衣"的细节,既真实记录农耕体验,又暗含象征意义:露水喻指世俗羁绊,而"不足惜"的态度,彰显其超越物质困扰的精神高度。这种"即事见理"的手法,直接影响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创作,形成中国田园诗"寓玄思于日常"的传统。
关于《归园田居·其三》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秽(huì杂草)、荷(hè扛)、沾(zhān浸湿)、愿(志向)
文学常识:陶渊明号五柳先生,东晋田园诗派开创者,与谢灵运并称"陶谢"
艺术手法:白描叙事、细节传神、卒章显志、用典自然
核心意象:南山(隐逸象征)、月露(高洁喻体)、荒秽(世俗隐喻)
思想主旨:通过农耕苦乐表达坚守本心、超脱名利的人生态度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晨兴:__________
(2)荷锄:__________
答案:
(1)清晨起床
(2)扛着锄头
解析:"兴"古义常指起床,"荷"需注意读去声。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体现的思想境界
答案:表明诗人轻视物质困苦,重视精神自由的选择,彰显"安贫乐道"的儒家修养与"返璞归真"的道家追求
解析:需结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理解"愿"的内涵。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饮酒·其五》在表现隐逸主题上的差异
答案:本诗通过具体劳动场景展现隐逸实践,《饮酒》则侧重"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前者质朴写实,后者富于哲理
解析:比较需抓住"事理"与"心境"两个维度。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狭窄小径与茂密草木的视觉对比,夕露沾衣的触觉描写,营造出真实可感的农耕环境,为后文抒情铺垫
解析:注意感官描写与情感表达的递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