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灞陵行送别》翻译及赏析
本文解读李白名篇《灞陵行送别》,涵盖原文、白话翻译、字词注释、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离愁与豪情交织的独特意境。
原文
《灞陵行送别》
唐·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译文
在灞陵亭为你送行,灞水奔流浩荡不息。
岸上伫立着不开花的古树,脚下蔓延着令人伤感的春草。
我向当地人打听岔路方向,被告知这是王粲当年南行的古道。
古道蜿蜒通向长安西城,夕阳笼罩宫阙浮云翻涌。
今夜正是最断肠的时刻,离别的歌声哀愁得让人不忍倾听。
注释
灞陵亭:长安东郊送别之地,因汉文帝陵墓得名。
浩浩(hào hào):水势盛大貌,暗喻离愁无尽。
王粲南登之古道:借汉末文人王粲避乱荆州典故,暗示友人漂泊命运。
紫阙:帝王宫殿,落日浮云象征仕途艰险。
骊歌(lí gē):离别时唱的《骊驹》诗,典出《汉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后。诗人借送别抒写自身政治失意,灞陵作为汉代名士隐居处,暗含对朝廷的失望与归隐之思。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以送别场景起兴,中间插入历史典故,结尾回归现实,形成时空交错感。
2. 意象运用:古树、春草、落日等意象层叠,营造苍凉氛围。
3. 情感表达:表面写离愁,实则寄托怀才不遇之愤懑,体现李白“豪中见悲”的风格。
鉴赏范文
范文一:历史与现实的交响
李白将个人送别置于历史长河中,王粲典故的运用极具深意。汉末文人的漂泊与盛唐诗人的失意形成互文,古道、紫阙等意象既是实景又是隐喻。结尾“骊歌愁绝”四字,将千载文人共同的命运悲慨凝练为一声长叹。
范文二:水意象的双重张力
“灞水流浩浩”开篇定调,水的奔涌既写实景又喻离愁。与后文“落日浮云”构成动静对照:流水象征时间不可逆,浮云暗示仕途无常。这种意象组合凸显李白对生命流逝与功名幻灭的敏锐感知。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灞陵在唐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王粲“建安七子”身份及其《登楼赋》。
艺术手法:典故化用(王粲)、意象叠加(古树+春草+落日)、虚实相生(古道实写+紫阙虚写)。
情感主旨:表面送别友人之愁,深层抒发政治失意之悲。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浩浩:__________
(2)紫阙:__________
答案:
(1)水势浩大,兼指愁绪深重
(2)帝王宫殿,代指朝廷权力中心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无花古树象征生命枯寂,春草反衬离愁,形成上下空间的情感压迫感,体现诗人对友人前途的忧虑与自身境遇的感伤。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情感差异。
答案:王诗“西出阳关无故人”侧重对友人的纯净牵挂;李诗则借送别抒发政治悲愤,具有更复杂的历史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