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以细腻笔触描绘春日江畔繁花盛景,隐含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本文提供原文、白话译文、逐句注释,并解析其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辅以两篇鉴赏范文及考试重点整理。
原文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奔流,
春光令人慵懒地倚着微风。
一簇无主的桃花恣意绽放,
究竟是深红更可爱,还是浅红更动人?
注释
【黄师塔】指蜀地僧人的墓塔,"师"为对僧人的尊称。
【懒困】春光和煦使人产生倦怠感,体现季节与情绪的互动。
【无主】既指野生桃花的自然状态,亦暗含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
【深红爱浅红】设问句式强化色彩对比,展现诗人对生命细节的敏锐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期。安史之乱后,诗人暂时远离战乱,在蜀地相对安宁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田园诗。组诗《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本诗为第五首,记录浣花溪畔寻花所见。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两句铺垫场景,后两句聚焦特写,形成由远及近的观察视角。
2. 语言艺术:"懒困"二字拟人化春光,"爱"字重复使用强化情感张力。
3. 思想内涵:表面写赏花之趣,深层寄托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与人生选择的思考。
4. 艺术特色:设问收尾留白,色彩对比鲜明,体现杜诗"沉郁顿挫"外的清新风格。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杜甫此诗以寻常景物触发深刻哲思。黄师塔与江水构成时空坐标,暗示永恒与流逝的对照。诗人用"懒困"形容春光,将不可捉摸的季节感受具象化,这种主客交融的笔法正是唐代自然诗的精髓。末句的色彩之问超越视觉审美,实为对生命多样性的礼赞。深红与浅红本无高下,正如人生选择各有其美,这种开放性的思考使小诗具有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
范文二
诗中"无主"二字最堪玩味。野桃自由生长的状态,恰与诗人经历战乱后的心理诉求形成共鸣。杜甫此时虽暂得栖身之所,但"无主"的桃花仍折射出他精神层面的漂泊感。艺术上,诗人突破盛唐绝句多写壮阔景象的传统,转而捕捉细微的日常片段,这种转向对中晚唐诗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末句设问不作答,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可见杜甫晚年诗艺已臻化境。
关于《江畔独步寻花》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师(shī)塔、簇(cù)、倚(yǐ)
2. 文学常识:属杜甫"入蜀诗"代表作,体现其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3. 艺术手法:拟人化描写、设问句式、色彩对比的运用
4. 意象分析:江水(时间流逝)、无主桃花(自由生命状态)
5. 思想情感:表面闲适下的深层孤独感,对自然生命的敬畏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懒困:__________
(2)无主: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春日令人慵懒倦怠的感觉
(2)指野生无人管理的状态
二、主旨理解
题目:"可爱深红爱浅红"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审美态度?
答案:表现诗人对自然美的多元欣赏,不执着于单一标准,体现包容开放的生命观。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春光懒困倚微风"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将抽象春光拟人化,"倚"字写出春风轻柔之态,主客交融的手法使诗句充满动态美感。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中"黄四娘家花满蹊"的描写差异。
答案:本诗写野外无主之花,侧重自然意趣;其六写家养繁花,展现人间生气。前者含蓄隽永,后者明快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