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诗经·周南》之《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周南》之《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9-17 11:00:03

《诗经·周南》之《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

《关雎》作为《诗经》首篇,以雎鸠和鸣起兴,描绘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与追求,展现了先秦时期淳朴自然的婚恋观与礼乐文化。

原文

《关雎》

佚名〔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雎鸠鸟关关和鸣,栖息在河中沙洲。

娴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佳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随水流左右摇摆。

娴静美好的女子,日夜都想去追求。

追求却未能得到,日夜思念难安眠。

思念悠长又悠长,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采摘不停歇。

娴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挑选仔细看。

娴静美好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注释

关关:雎鸠和鸣声,拟声词。

雎鸠(jū jiū):水鸟名,传说雌雄情意专一。

窈窕(yǎo tiǎo):娴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水生植物,叶浮水面。

寤寐(wù mèi):醒着和睡着,指日夜。

芼(mào):择取。

创作背景

《关雎》产生于西周初期,属《周南》地域民歌。周代采诗官收集民间歌谣,经乐官整理后纳入《诗经》。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儒家倡导的节制情感、合乎礼仪的婚恋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重章叠句形式,通过“参差荇菜”三章递进,情感层层深入。

2. 艺术手法:以雎鸠起兴,以采摘荇菜喻追求淑女,比兴手法自然含蓄。

3. 思想内涵:展现先秦时期“发乎情,止乎礼”的婚恋观,强调情感与礼制的平衡。

4. 语言特色:四言句式简洁明快,双声叠韵词增强韵律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关雎》以自然物象起笔,雎鸠和鸣的和谐之音,暗喻君子淑女的天作之合。诗中“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细节描写,将求而不得的焦虑刻画得真实可感。末章“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想象,既符合周代婚礼用乐的礼制,又升华了情感表达。这种由现实到理想的推进,构建了完整的心理叙事链条。

范文二

《关雎》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情感表达的尺度把握。诗人既坦率承认爱慕之情,又通过礼乐意象予以规范。“荇菜”意象的三次复现,形成劳动与求爱的双重隐喻。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始终以“淑女”为道德前提,这种将品德置于容貌之上的择偶观,体现了周代贵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对后世“德言容功”的女性评价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关于《关雎》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荇(xìng)菜、芼(mào)

2. 文学常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中属“国风·周南”,孔子“乐而不淫”评价

3. 艺术手法:比兴、重章叠句、虚实结合

4. 意象分析:雎鸠(忠贞)、荇菜(劳动与婚恋)、琴瑟钟鼓(礼乐文明)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好逑:__________

(2)芼之:__________

答案:

(1)理想的配偶

(2)挑选

二、主旨理解

问:“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反映了怎样的文化内涵?

答:体现了周代婚礼中“德音之乐”的礼制要求,既表达爱慕之情又合乎礼仪规范,反映“发乎情,止乎礼”的儒家伦理观。

三、比较鉴赏

题目:《关雎》与《汉广》同属《周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处均以自然物象起兴;不同在于《关雎》最终实现“琴瑟和鸣”的理想,《汉广》则始终是“不可泳思”的怅惘,体现追求与阻隔的两种情感模式。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表达效果。

答:通过叠词强化时间绵长感,配合动作描写,将求之不得的焦灼心理具象化。“悠”字双关悠然与忧思,体现《诗经》语言的多义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