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杜甫《潼关吏》原文翻译赏析

杜甫《潼关吏》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5-09-18 09:57:02

杜甫《潼关吏》原文翻译赏析

杜甫《潼关吏》以对话体揭露战争残酷,通过潼关小吏的视角展现安史之乱中百姓的苦难。本文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原文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译文

士兵们匆忙劳碌,在潼关要道修筑城墙。

大城比铁还坚固,小城高达万丈有余。

询问潼关官吏:修关是为防备胡人吗?

官吏邀我下马,为我指点山角:

城垛连绵接战格,飞鸟也难以逾越。

胡人来犯只需坚守,何必担忧长安安危?

您看这险要之处,狭窄得仅容单车通过。

持戟奋战艰难险阻,自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可叹桃林塞之战,百万大军葬身黄河。

请告诫守关将领,切莫重蹈哥舒翰覆辙!

注释

草草:匆忙劳苦貌。音cǎo cǎo,凸显士兵疲惫状态。

战格:城上防御工事。典出《墨子·备城门》,指战时城堞。

桃林战:指756年哥舒翰在桃林塞惨败事。此战致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化为鱼:典出《左传·昭公元年》,喻将士溺亡黄河的惨状。

哥舒:指大将哥舒翰,其盲目出战导致全军覆没。

创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年)春,杜甫自洛阳返华州,途经潼关见守军备战。三年前哥舒翰失守潼关的教训犹在眼前,诗人借问答形式警示当权者慎战。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汉乐府对话体,前八句写筑城场景,后十句通过吏民对答深化主题。

2. 语言艺术:"铁不如""万丈余"的夸张对比,突出关隘险要;"化为鱼"的典故运用悲怆刺骨。

3. 思想内涵:表面赞关防之固,实则暗讽统治者轻启战端。末两句直指历史教训,体现杜甫的军事洞察力。

4. 情感表达:由开篇的忧心忡忡,到中段的故作宽慰,最终以沉痛警示收束,情感跌宕如潼关地势。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杜甫以"草草"二字定调,将匆忙筑城的士兵与巍峨城墙并置,形成人力与战争的渺小与宏大之对比。诗中官吏的自信言辞,恰反衬出诗人"慎勿学哥舒"的深忧。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比直陈惨状更具震撼力。末尾用典不落斧凿,将历史教训化为雷霆之诫,体现诗史互证的厚重笔力。

范文二

诗中空间构建极具匠心:纵向的"万丈余"城墙与横向的"连云"战格,构成立体防御图景;而"容单车"的狭窄通道,又将宏大战场聚焦于微观战术点。这种收放自如的空间描写,既展现潼关天险,又暗示战争成败系于方寸之间的深刻哲理。杜甫将地理特征转化为军事隐喻,体现其"诗中有史"的独特境界。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草草(cǎo cǎo)、战格(zhàn gé)、缘(yuán,因为)、丈人(对长者的尊称)

2. 文学常识:此诗属新题乐府,与《石壕吏》《新安吏》合称"三吏"

3. 艺术手法:对话体结构、典故反用(哥舒翰事)、空间夸张描写

4. 思想考点:反映安史之乱中军民矛盾,体现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5. 意象体系:潼关(军事要塞象征)、鱼(死亡意象)、战格(防御工事符号)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草草:__________

(2)要处: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劳苦忙碌的样子

(2)险要的地理位置

解析:需结合"士卒何草草"的感叹语气及军事语境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哀哉桃林战"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既痛惜哥舒翰战败导致生灵涂炭,又暗讽统治者战略失误,体现忧国忧民的双重情感。

解析:注意历史典故的批判性使用,末句"慎勿"是情感落脚点。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潼关吏》与《石壕吏》在叙事视角上的异同

答案:同:均采用旁观者视角记录对话。异:本诗通过官吏之口展现军事部署,《石壕吏》直接描写老妇控诉,后者更具现场冲击力。

解析:两诗同属"三吏",但本诗侧重战略反思,彼诗着重个体苦难。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艺术效果

答案:化用"一夫当关"典故,用"长戟"具象化战斗场景,"万古"将瞬间战事延伸至历史维度,突出潼关战略地位的永恒性。

解析:注意兵器意象与时间词的组合运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