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正气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正气歌》是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在狱中所作的五言古诗,以浩然正气为核心,通过历史人物典故彰显民族气节,成为中国古代忠义精神的典范之作。本文提供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
原文
正气歌
宋·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译文
天地间存有浩然正气,纷杂赋予万物形体。
在地下化作江河山岳,在天上化作日月星辰。
在人身上称为浩然气,充沛塞满整个苍穹。
国运昌盛时平和显露,和谐吐露于圣明朝堂。
时局危难时气节显现,一一载入史册流传。
在齐国是太史的竹简,在晋国是董狐的直笔。
在秦朝是张良的铁椎,在汉代是苏武的符节。
是严颜将军宁断的头颅,是嵇绍护卫溅出的鲜血。
是张巡咬碎的牙齿,是颜杲卿被割的舌头。
或是管宁的辽东帽,清操比冰雪更凛冽。
或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壮烈令鬼神哭泣。
或是祖逖渡江的船桨,慷慨要吞灭胡羯。
或是段秀实击贼的笏板,逆贼头颅应声破裂。
这正气充塞天地,凛然刚烈万古长存。
当它贯穿日月之时,生死又何足挂齿。
大地靠它支撑稳固,天柱因它屹立崇高。
三纲命运系于正气,道义才是根本所在。
注释
杂然赋流形:纷杂地赋予各种形态。"赋"读fù,意为赋予。
沛乎塞苍冥:充沛充满天地。"沛"读pèi,形容盛大。
太史简:齐国太史冒死记载"崔杼弑君"的竹简,兄弟三人接连被杀仍坚持史实。
董狐笔:晋国史官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被誉为"良史"。
张睢阳齿:安史之乱中张巡守睢阳,每战必咬碎牙齿以示决绝。
颜常山舌:颜杲卿被安禄山割舌仍骂贼不止,常山太守故称"颜常山"。
创作背景
1279年崖山海战后,文天祥被囚元大都三年。狱中潮湿阴暗,设有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七种恶气。文天祥以"浩然正气"对抗,将历代忠烈事迹凝练成诗。1283年就义前,此诗已成士人传抄的精神图腾。
作品解析
1. 双线结构:上篇阐释正气哲学,下篇列举十二典例,理论与实证交织。
2. 意象群塑造:日月星辰、历史人物、身体器官等意象形成多维度的正气象征系统。
3. 语言张力:五言句式短促铿锵,"为"字排比句如金石坠地,强化悲壮感。
4. 思想升华:将个人气节与天地运行、三纲存续相联系,赋予伦理哲学高度。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正气歌》最震撼处在于将抽象道德具体化。文天祥用"牙齿""舌头""头颅"等身体意象,使气节具有触目惊心的质感。张巡咬碎的不仅是牙齿,更是对妥协的拒绝;颜杲卿被割的舌头反而成为最锋利的武器。这种"身体修辞学"突破传统比兴,让忠烈精神具有血肉温度。当读者看到"凛烈万古存"时,眼前浮现的是无数具体可感的刚毅面容。
范文二
诗中隐藏着精妙的时间结构。从"天地有正气"的永恒开端,到十二典例的历史长卷,最终落点"万古存"的永恒价值,形成时空闭环。这种结构暗合儒家"慎终追远"的思维模式——通过回溯历史确立当下价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天祥选择的多是困境中的忠臣(苏武牧羊、诸葛亮北伐),与其囚徒身份形成镜像,使诗歌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自救。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沛(pèi)乎、睢(suī)阳、羯(jié)、笏(hù)
2. 文学常识:南宋遗民文学代表、儒家"浩然之气"的诗歌演绎
3. 艺术手法:排比典故的层递式运用、身体书写的象征意义
4. 思想内涵:气节观与三纲伦理的关系、个体生命与历史价值的统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赋流形:__________
(2)沛乎:__________
答案:
(1)赋予各种形态
(2)盛大充沛的样子
二、典故理解
题目: "为严将军头"指哪个历史事件?
答案: 东汉严颜被张飞俘虏时称"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宁死不屈。
三、句子赏析
题目: 分析"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承启作用。
答案: 由哲理阐述转向史实例证,既总结上文"正气"的显隐规律,又引出下文十二个忠烈典故。"丹青"借代史册,体现历史书写的庄严性。
四、主旨比较
题目: 《正气歌》与陆游《示儿》的爱国情怀表达有何差异?
答案: 《正气歌》通过历史群像展现集体气节,具有哲学高度;《示儿》聚焦个人遗愿,"家祭无忘"体现更私密的情感表达。前者重理,后者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