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
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以骊山为背景,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感慨。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作品解析等方面,全面解读这首经典作品。
原文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译文
站在骊山上四处眺望,阿房宫早已被付之一炬,当年的奢华如今何在?
只见草木凋零,水流曲折,至今遗恨笼罩在烟雾迷蒙的树林中。
周、齐、秦、汉、楚这些列国,无论是赢家还是输家,最终都化为了尘土。
注释
骊山:位于陕西西安,历史上曾是周、秦、汉、唐等朝代的皇家园林所在地。
阿房一炬:指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典故,象征繁华的毁灭。
萦纡(yíng yū):水流曲折盘旋的样子。
遗恨:指历史留下的遗憾与悲叹。
列国周齐秦汉楚:泛指历史上争霸的诸侯国。
创作背景
张养浩生活在元代中后期,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他晚年归隐山林,对历史的兴衰有着深刻的反思。这首散曲写于他游历骊山时,借古喻今,表达了对朝代更迭、繁华易逝的感慨。
作品解析
1. 结构:全曲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层次分明。
2. 语言:用词简练,意象鲜明,如“草萧疏”“水萦纡”等,勾勒出一幅荒凉的画面。
3. 思想: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抒发了对权力争斗、朝代更替的厌倦,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4. 艺术特色: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结尾“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更是点睛之笔,突出了历史的无情。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以骊山为切入点,通过对阿房宫遗址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曲中“草萧疏,水萦纡”的荒凉景象,与当年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繁华易逝的主题。结尾“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更是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人生的虚无。
范文二
这首散曲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深刻的哲理思考。张养浩以骊山为镜,照见历史的兴衰,表达了对权力争斗的厌倦。曲中“遗恨迷烟树”一句,既是对历史的哀叹,也是对现实的隐喻。全曲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散曲的独特风格。
关于《山坡羊·骊山怀古》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萦纡(yíng yū)、遗恨、阿房一炬。
2. 文学常识:张养浩是元代著名散曲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历史感慨。
3. 知识要点:散曲的文体特点、历史典故的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4. 意象意境:骊山、阿房宫、草木、水流等意象,共同营造出荒凉、沧桑的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曲中的意思:
(1)萦纡:__________
(2)遗恨:__________
答案:
(1)水流曲折盘旋的样子
(2)历史留下的遗憾与悲叹
二、主旨理解
题目:曲中“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感慨,认为无论胜负,最终都归于虚无,突出了历史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的艺术效果。
答案:这三句通过描写荒凉的景象,营造出沧桑的氛围,同时“遗恨迷烟树”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四、拓展运用
题目:将“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运用于现实生活,可以论证什么观点?
答案示例:可以论证人生短暂、名利虚幻的观点,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得失,而应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