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崔颢《登黄鹤楼》原文及译文

崔颢《登黄鹤楼》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5-09-07 11:00:03

崔颢《登黄鹤楼》原文及译文

崔颢的《登黄鹤楼》是唐代七言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以黄鹤楼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思乡之情。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原文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飞走,这里只留下一座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荡。

阳光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

暮色中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烟波浩渺,令人愁绪万千。

注释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或费祎,曾乘黄鹤经过此地。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武昌蛇山,相传因仙人乘黄鹤而得名。

悠悠:形容白云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江面。

历历:清晰可辨。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乡关:故乡。

创作背景

崔颢早年仕途不顺,四处漫游。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前后,诗人登临黄鹤楼时,面对历史遗迹,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千古名作。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前四句怀古,后四句写景抒情,过渡自然。

2. 语言上:善用叠词"悠悠""历历""萋萋",增强韵律感。

3. 思想上:将历史沧桑与个人乡愁融为一体。

4. 艺术特色:虚实相生,时空交错,意境深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此诗以黄鹤楼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前四句通过"黄鹤"意象的反复出现,营造出时空苍茫之感。后四句笔锋一转,以眼前实景引出乡愁,使历史感怀与个人情感完美结合。全诗格调高远,意境开阔,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

范文二

崔颢此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诗人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景物交织,用"黄鹤"这一虚幻意象串联古今,又以"白云""芳草"等具体物象点染画面。尾联的设问将个人情感推向高潮,使全诗在历史沉思与乡愁抒发之间达到完美平衡。

关于《登黄鹤楼》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萋萋(qī qī)、历历、悠悠

2. 文学常识:七言律诗、盛唐诗歌特点

3. 知识要点:虚实结合手法、时空转换技巧

4. 意象意境:黄鹤象征仙道文化,白云象征时间流逝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萋萋:__________

(2)历历:__________

答案:

(1)草木茂盛的样子

(2)清晰可辨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面对暮色苍茫时的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漂泊无依的愁绪。

三、比较鉴赏

题目:《登黄鹤楼》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答:崔诗重在抒发历史沧桑感和个人乡愁,李诗则主要表达对友人的深情送别。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艺术特色。

答:这两句通过黄鹤不返与白云悠悠的对比,营造出时空永恒、人事已非的意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日暮乡关何处是"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答:这句诗体现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以及在人生漂泊中对精神家园的永恒追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