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5-09-12 11:00:03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以亡国之痛为基调,通过自然意象与人生追问的对比,展现深沉的故国之思与生命悲情。

原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才能终结?往事如烟,不知还剩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春风,在皎洁的月光中,故国的回忆令人痛彻心扉。

华美的宫殿栏杆与玉石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当年的人早已容颜憔悴。

若要问我的愁苦有多少?就像那一江滔滔春水,永无止息地向东奔流。

注释

春花秋月何时了:以自然永恒反衬人生无常,"了"(liǎo)意为终结。

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暗指季节更替,触发亡国之痛。

雕栏玉砌:代指南唐宫殿,"砌"(qì)指台阶。

朱颜改:既指容颜衰老,亦隐喻江山易主。

一江春水:化抽象愁绪为具体意象,奠定后世"以水喻愁"的范式。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煜被俘至汴京后。978年七夕,宋太宗因忌惮其"故国"之思,赐牵机药毒杀之。词中"故国不堪回首"一句,被视为直接招致杀身之祸的导火索。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阕以问句开篇,下阕以答句收束,形成情感闭环。

2. 语言:白描与比喻结合,"朱颜改""春水"等意象通俗而深刻。

3. 思想:突破传统闺怨词格局,将个人悲剧升华为人类共通的命运慨叹。

4. 艺术:时空交错手法,"昨夜东风"与"月明中"虚实相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李煜以帝王之眼观照无常,词中"春花秋月"的永恒与"朱颜改"的骤变形成尖锐对立。末句"一江春水"的比喻,既承杜甫"不尽长江"的雄浑,又启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的婉约,在豪放与柔婉间开辟新境。这种将个体悲痛转化为美学体验的能力,正是其超越时代的意义。

范文二

"小楼东风"的私密空间与"故国月明"的浩渺时空并置,展现囚徒心理的撕裂感。清代周济评"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恰指其不加雕饰的真情流露。词中"在"与"改"的辩证,暗含佛教"成住坏空"思想,使亡国之痛具有哲学层面的普遍性。

关于《虞美人》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了(liǎo)、砌(qì)、朱颜(红润面容)、几多(多少)。

文学常识:李煜词分期(前期绮丽/后期沉痛)、"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语)。

意象分析:春水(愁绪绵长)、明月(故国象征)、东风(时光流逝)。

知识全解:此词开创"以血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抒情传统,影响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等后世创作。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朱颜改:__________

(2)几多:__________

答案:

(1)红润的容颜改变,暗指江山易主

(2)多少

二、主旨理解

题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化虚为实的比喻手法,将抽象愁绪具象为可视的春水,突出愁思的绵长无尽。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在愁绪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同:均以自然意象(春水/细雨)喻愁。异:李词愁含家国之悲,境界开阔;李词愁带个人身世之感,笔触细腻。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分析历史变迁中的物是人非现象。

答案示例:物质遗存常超越人类生命长度存在,这种"物在人非"的对比,既见证文明延续,又凸显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引发对存在意义的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