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翻译及赏析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9-07 09:45:01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翻译及赏析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淡笔触描绘滁州西涧的幽静景致,暗含诗人恬淡自适的隐逸情怀。本文梳理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并附鉴赏范文与考试要点。

原文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怜爱那幽谷中生长的野草,

岸上茂密的树林里黄鹂声声啼叫。

春潮夹着暮雨匆匆涌来,

荒僻的渡口空无一人,小船独自横漂。

注释

独怜:唯独喜爱。怜,爱惜。

幽草:生长在幽僻处的野草,象征高洁品格。

黄鹂(lí):黄莺,鸣声清脆,反衬环境幽静。

春潮带雨:春雨使潮水涨急,动态描写打破前句静谧。

野渡:荒凉的渡口。“舟自横”暗示无人问津的孤寂。

创作背景

韦应物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任滁州刺史,晚年厌倦官场,向往隐逸。此诗作于滁州任职期间,借西涧景物抒发超脱世俗、甘于淡泊的心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对比: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转动态,静中有动,层次分明。

2. 语言特色:用词简练,“独怜”“自横”等词含蓄深沉,不加雕琢。

3. 思想情感:以幽草、野渡自喻,表现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

4. 艺术手法:白描与象征结合,末句“舟自横”成为经典意象,传递孤高之气。

鉴赏范文

范文一:动静相生的画意诗情

《滁州西涧》以四句勾勒出一幅山水小品。前两句聚焦幽草、黄鹂,色调清冷,营造出寂寥氛围;后两句笔锋陡转,春潮、急雨、野渡构成动态画面。诗人通过“舟自横”的细节,将无人干涉的自然状态与自身超然物外的精神融为一体。这种动静交替的写法,既体现韦应物对陶渊明田园诗风的继承,又展现了唐代山水诗独特的空灵之美。

范文二:孤舟意象的隐喻内涵

韦诗中“野渡无人舟自横”历来为评家称道。孤舟横漂,既是实景描摹,亦暗含深意:一方面,它象征诗人远离权力中心的边缘处境;另一方面,“自横”二字赋予小舟以自主性,暗喻韦应物主动选择的精神独立。这种物我合一的表达,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异曲同工,共同构成中唐士人面对政治失意时的典型审美范式。

关于《滁州西涧》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

怜(爱惜)、幽草(幽僻处的草)、黄鹂(黄莺)、春潮(春季涨潮)、野渡(荒凉渡口)。

2. 文学常识

韦应物为中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与柳宗元并称“韦柳”;此诗体裁为七言绝句。

3. 意象意境

幽草、孤舟象征隐逸;全诗意境清幽恬淡,隐含仕途失意的孤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独怜:__________

(2)自横:__________

答案:

(1)唯独喜爱

(2)独自漂浮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末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孤舟横漂的景象,表现诗人甘于寂寞、远离纷争的隐逸志趣,暗含对官场的疏离感。

三、比较鉴赏

题目:韦应物《滁州西涧》与王维《鹿柴》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均以白描手法写景,寓情于景;异:韦诗侧重动静对比,王诗“空山不见人”更强调虚空禅意。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春潮带雨晚来急”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带”“急”二字将自然之力拟人化,打破前文静谧,为下文“野渡无人”铺垫,形成张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