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郑燮《竹石》原文、翻译及赏析

郑燮《竹石》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9-18 15:38:01

郑燮《竹石》原文、翻译及赏析

郑燮(板桥)的《竹石》以竹喻志,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品格与孤高傲世的精神。本文通过原文、翻译、创作背景及多层次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经典题画诗的思想内核与艺术魅力。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根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松懈,

原本就将根系扎在破碎的岩缝里。

历经千万次磨折打击依然刚劲挺拔,

任凭你刮来东西南北的狂风。

注释

"咬定":拟人手法,"咬"字(yǎo)凸显竹的主动抗争姿态。

"破岩":指风化碎裂的岩石,暗示生存环境的恶劣。

"坚劲":双关语,既指竹的物理特性,又喻精神品格。

"任尔":口语化表达,"尔"(ěr)指代狂风,体现蔑视困难的态度。

创作背景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所作。当时他因开仓赈灾触怒上司,正处于仕途危机中。此诗题写于友人李方膺的《墨竹图》上,借竹明志,表达在官场倾轧中坚守操守的决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四句层层递进,前两句写生存状态,后两句写抗争精神,形成"处境-态度"的完整逻辑链。

2. 语言艺术:"咬"字打破传统咏竹诗的雅致范式,用俚俗字眼强化力度感;"任尔"的对话句式增强现场感。

3. 思想内涵:将儒家"穷且益坚"的士人精神,转化为具象化的艺术符号,开创文人画"以丑为美"的新审美取向。

4. 创新价值:突破传统咏物诗托物言情的套路,直接赋予物象人格力量,体现"扬州八怪"的艺术革新精神。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竹石》最震撼处在于将植物生长转化为生命意志的搏斗。"咬定"二字如金铁交鸣,让读者听见竹根深入岩缝的咯吱声。这种触觉化的听觉体验,颠覆了传统竹意象的清雅范式。第三句"千磨万击"的排比式苦难罗列,与末句"任尔"的轻蔑语气形成强烈反差,恰似板桥在县衙公堂上对抗权贵时的神态——越是压迫,脊梁越是挺直。这种将人格直接注入物象的表现方式,实为文人画精神写意传统的巅峰。

范文二

郑板桥创造性地将书法用笔融入诗意。"坚劲"二字不仅是形容,更是对画竹技法的暗示——他用篆籀笔法画竹节,使墨竹具有金石般的质感。诗中"东西南北风"对应绘画中"个"字、"介"字等竹叶组合程式,形成诗书画的互文关系。这种多维艺术语言的交融,使简单的二十八字成为承载士大夫精神的立体装置。值得注意的是,破岩与劲竹的构图比例往往故意失衡,通过视觉反差强化精神张力,这正是"板桥体"艺术的精髓。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郑燮属"扬州八怪"之首,诗书画三绝,创"六分半书"。

2. 关键字词:咬(yǎo)定的拟人效果;破岩的象征意义;坚劲的双关内涵。

3. 艺术手法:托物言志的升级运用;俚俗语言雅化的典型案例。

4. 思想内涵:清代士大夫阶层在高压政治下的精神坚守;文人画从"怡情"到"明志"的功能转变。

5. 意象体系:竹在传统文化中"虚心有节"的固有象征,在此诗中新增"抗争"维度。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立根:__________

(2)任尔:__________

答案:

(1)扎根

(2)任凭你

解析:"立根"强调主动的生存姿态,"任尔"体现对客观困难的蔑视态度。

二、主旨理解

题目:"千磨万击还坚劲"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境界?

答案:展现面对多重打击仍保持刚强不屈的意志,既是对竹特性的描写,更是作者自我人格的写照。

解析:需联系郑板桥因赈灾被诬"贪污"的历史事实,理解诗句的现实指向。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竹石》与王维《竹里馆》中竹意象的异同

答案:王维诗中的竹是隐逸生活的背景,体现闲适淡泊;郑燮诗中的竹是抗争主体,彰显刚性人格。二者都继承竹的文化象征,但开发出不同精神维度。

解析:盛唐与清中叶士人心态差异的典型反映。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用牙齿咬合的触觉转化视觉形象,使静态画面产生动态张力。"不放松"三字斩钉截铁,奠定全诗刚健基调。动词"咬"打破咏物诗常规,体现创新精神。

解析:注意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对此句"以俗为雅"的特别推崇。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竹石》精神,谈谈对"士不可不弘毅"的理解

答案示例:郑板桥在困境中坚守救民初志,恰如岩竹在逆风中保持挺立。知识分子应当像诗中之竹,在压力面前保持思想定力,将道义责任"咬定"到底。

解析:需扣住"破岩"象征的恶劣环境与"坚劲"体现的主体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