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赏析
本文解析白居易的经典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创作背景的梳理,展现其野草意象的深刻哲理与送别之情的巧妙融合。
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茂盛的青草,一年一度枯萎又繁荣。
野火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再度萌生。
远处芳草蔓延古道,阳光下碧绿连接荒城。
今日又送友人远去,萋萋草色满含离情。
注释
离离:草木茂盛的样子。
枯荣:枯萎与繁盛,暗喻生命循环。
远芳:远处草香,象征友情的绵长。
王孙:贵族子弟,此处指友人。
萋萋:草茂盛状,谐音“凄凄”,强化离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年),白居易时年十六岁。唐代科举考试要求考生以指定题目作诗,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人借野草的顽强生命力,寄托对友人远行的慰藉。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四句写草的生命力,后四句转写送别,情景交融。
2. 语言:用词平实却精准,“烧不尽”“吹又生”形成强烈对比。
3. 思想:以草喻情,既赞颂生命韧性,又暗含离别终会重逢的希冀。
4. 艺术特色:双关手法(“萋萋”谐音“凄凄”)与递进式意象组合。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野草意象的双重隐喻》
白居易将野草作为核心意象,赋予其自然与情感的双重隐喻。“野火烧不尽”以毁灭与重生对比,揭示生命本质的顽强;而“萋萋满别情”则通过视觉与听觉的通感,将离愁具象化。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使哲理与抒情浑然一体。
范文二
《少年诗笔中的生命观照》
十六岁的白居易在应试框架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思考。“一岁一枯荣”以冷静的观察者视角,道出自然规律;后四句却突然注入少年人的热忱,用草的生生不息消解送别的伤感。这种矛盾统一,正是其早期诗作质朴中见深意的特质。
关于《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离离(lí lí)、萋萋(qī qī)、王孙(贵族代称)。
2. 文学常识:唐代“赋得体”诗的特点及科举背景。
3. 意象意境:野草象征生命韧性,古道荒城烘托苍茫别绪。
4.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哲理内涵。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离离:__________
(2)王孙:__________
答案:
(1)草木茂盛的样子
(2)指远行的友人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深层含义。
答案:表面写野草的生命力,实则寄托诗人对友情不灭、离别暂别的信念,体现盛唐文人乐观精神。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王维《山中送别》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答案:白居易借物喻情,通过野草展开哲理联想;王维“春草明年绿”则直接以景结情,更显含蓄空灵。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画面感。
答案:“侵”“接”二字动态化展现草势的蓬勃,色彩对比(芳翠与古道荒城)强化空间纵深感,为送别铺设苍茫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