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湾《次北固山下》原文、翻译及赏析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羁旅名篇,以简练笔触描绘长江下游早春景象,暗含时光流逝与人生漂泊的哲思。本文提供原诗、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并附考试重点解析。
原文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人道路延伸至青山之外,轻舟行驶在碧绿江水间。
潮水涨平两岸更显开阔,顺风中船帆高悬。
朝阳从残夜中诞生,江南春意已闯入旧年。
家书该寄往何处?北归的鸿雁请指往洛阳方向。
注释
【次】停宿(北固山:今江苏镇江临江之山)
【客路】旅人行程,暗示羁旅身份
【风正】风顺而柔和,非"正逆"之意
【海日】江面朝阳(古人称大江为"海")
【残夜】夜将尽时的天光
【旧年】农历年末,立春已至而新年未到
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洛阳人,开元初年游历吴楚。此诗作于岁末行舟至镇江时,正值立春节气。唐代士人常有"年末不得归家"的惆怅,诗人借早春物候抒写时空交错中的乡愁。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颔联"潮平""风正"形成工对,颈联"生""入"二字具动态美感。
2. 语言:"海日""江春"意象浓缩时空,"生""入"赋予自然以生命意志。
3. 思想:突破传统岁暮诗哀婉基调,在新旧交替中展现盛唐气象。
4. 艺术:大景(江岸)与小景(孤帆)结合,光影变化暗喻人生境遇。
鉴赏范文
范文一:时空交织的哲学意味
诗中"残夜"与"海日"、"旧年"与"江春"构成四组时空意象。诗人敏锐捕捉到立春时节昼夜年岁的模糊边界,这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实则隐喻人生际遇的转折。"生""入"二字将不可逆的时间转化为主动的生命进程,体现盛唐人积极面对时空流转的豁达。尾联的雁意象,又将这种宇宙意识拉回人间烟火,完成从哲理到情感的回归。
范文二:盛唐气象的微观呈现
王湾此诗被誉为"盛唐第一律",其价值在于通过行旅细节展现时代精神。"潮平两岸阔"既实写长江入海口的浩渺,又暗含唐帝国疆域辽阔的自信;"风正一帆悬"中"正"字不作"端正"解,而指"恰好",暗示个人命运与时代风向的契合。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比直接歌颂更具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提供了唐诗"即景会心"的典范。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次(cì,停宿)、悬(xuán)、残(cán)
【文学常识】五言律诗四联结构、王湾属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艺术手法】对仗(颔联、颈联)、拟人("生""入")、视听结合
【思想情感】羁旅乡愁、新旧更替的哲思、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名句默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重点考察对仗与哲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次:__________
(2)风正:__________
答案:
(1)途中停宿
(2)风顺而柔和
二、主旨理解
题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答案:揭示新旧事物交替的自然规律,暗含困境中孕育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羁旅情怀差异
答案:王诗在乡愁中透出明朗气象,马曲则充满萧瑟凄凉的孤寂感,反映唐宋文人不同的精神底色。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感
答案:通过水平线(平潮)与垂直线(悬帆)的几何构图,形成开阔与孤寂的审美张力,帆的微小反衬江天浩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