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王昌龄《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9-24 15:00:02

王昌龄《逢入京使》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的《逢入京使》以简练笔触描绘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通过偶遇信使的典型场景,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个体的孤独与无奈。本文将解析诗歌的深层意蕴,并提供多角度鉴赏。

原文

《逢入京使》

唐·王昌龄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故乡,长路迢迢无尽。

泪水沾湿双袖,擦拭却难止流。

马背上匆匆相遇,找不到纸笔书写。

只能托你捎去口信,告诉家人我一切安好。

注释

故园:故乡,此处指长安。唐代边塞诗人常以长安为精神归宿。

龙钟(lóng zhōng):沾湿淋漓貌,形容泪流不止。《说文解字》注“龙,水盛也”。

凭君:依托您。凭,依靠;君,对信使的敬称。

传语:口信。反映唐代边塞通信困难的历史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年),王昌龄任龙标尉期间。唐代边塞官员常需长期驻守,与中原音讯隔绝。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证,入京使多为传递军报的驿使,诗人借这一特殊群体,折射出征人的普遍心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叙事转折,形成情感张力。

2. 语言艺术:“龙钟”以夸张手法强化泪痕意象,“无纸笔”的细节真实动人。

3. 思想内涵:表面写思乡,实则暗含对战争离散的批判,体现盛唐边塞诗的人文关怀。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双袖龙钟”的视觉冲击力极强,衣袖本为拭泪之物,却反被泪水浸透,这种悖论式表达将抽象愁绪具象化。末句“报平安”三字尤为沉痛,在通信断绝的困境中,平安已成最奢侈的期盼。王昌龄以举重若轻的笔法,道出了战争阴影下人性的微光。

范文二

“马上相逢”的瞬间捕捉,展现唐代边塞特有的生活图景。信使马蹄扬起的尘土与诗人凝固的泪痕,构成动与静的强烈对比。这种戏剧性场景的提炼,既符合唐代边塞诗“即事名篇”的传统,又通过个体际遇反映了时代集体记忆。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龙钟(lóng zhōng)、凭(píng)

2. 文学常识:王昌龄为“七绝圣手”,此诗属边塞诗代表作

3. 意象分析:“路漫漫”象征人生困途,“无纸笔”体现物质匮乏与精神渴求的矛盾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龙钟”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形容泪水淋漓沾湿衣袖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凭君传语报平安”体现的情感。

答案:表面是嘱托口信,实则蕴含无法言说的辛酸与无奈,在克制表达中深化思乡之痛。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岑参《逢入京使》的情感差异。

答案:王诗侧重离愁,岑诗“马上相逢无纸笔”更显豪迈,反映盛唐边塞诗的不同面向。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报平安”在现代通讯语境下的新意?

答案示例:当即时通讯成为常态,“报平安”的仪式感反而凸显,提醒人们珍视情感联结的本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