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赏析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抒写游子思乡的经典之作,通过采撷芳草的意象,展现汉末文人漂泊的孤寂与对团聚的渴望。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多角度解析这首诗。
原文
涉江采芙蓉
无名氏(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摘芙蓉,水边的兰泽长满香草。
采下花儿想送给谁呢?我思念的人远在天涯。
回头遥望故乡的方向,只见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我们心意相通却分隔两地,只能怀着忧伤度过余生。
注释
涉江:渡过江水。"涉"读作shè,徒步渡水之意。
芙蓉:荷花别称,象征高洁,此处暗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兰泽:长满兰草的沼泽,出自《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遗(wèi):赠送,古汉语特殊用法。
漫浩浩:叠词强化空间阻隔感,与《诗经·蒹葭》"道阻且长"异曲同工。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文人游宦现象普遍。此诗作者可能是洛阳太学生或郡县小吏,在政治黑暗时期被迫离乡,诗中"远道""旧乡"的对比折射出当时士人的生存困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采芳-设问-望远-抒情"四层递进,空间由近及远,情感由浅入深。
2. 意象运用:芙蓉、兰草构成江南意象群,与"长路""旧乡"形成柔美与苍凉的张力。
3. 抒情手法:结尾"同心离居"直抒胸臆,突破《诗经》比兴传统,开魏晋文人诗先河。
4. 语言艺术:"漫浩浩"三字仄声收尾,语音上营造出沉重叹息效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诗最动人处在于情感的克制表达。采芙蓉本为乐事,却因"所思在远道"顿生惆怅。诗人不直接写思念之苦,而是通过"还顾望旧乡"的肢体语言,让读者看见游子驻足江畔的孤独剪影。结尾"忧伤以终老"五字,将短暂的离愁升华为生命永恒的缺憾,这种时间维度的拓展,使个人情感具有了普遍意义。
范文二
诗中隐藏着深刻的象征体系。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恰似游子身处浊世而守其志;"兰泽多芳草"的繁茂景象,反衬出精神家园的荒芜。值得注意的是"采之欲遗谁"的疑问,它揭示了汉末文人共同的精神困境:当传统价值崩塌,连最美好的情感都失去了传递对象。这种存在主义式的叩问,使这首诗超越了一般思乡题材。
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涉(shè)、遗(wèi)、漫浩浩(叠词用法)
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为东汉无名氏组诗,标志着五言诗成熟期
艺术手法:比兴(以采芳草起兴)、虚实结合(眼前景与心中情)
核心意象:芙蓉(高洁)、长路(阻隔)、旧乡(精神归宿)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涉江:__________
(2)遗谁:__________
答案:
(1)徒步渡过江水
(2)赠送何人(注意"遗"读wèi)
二、主旨理解
题目:"同心而离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折射东汉末年文人被迫离乡游宦的普遍遭遇,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庭中有奇树》的情感表达差异
答案:两诗同属《古诗十九首》,均以采芳寄远起兴。但《涉江采芙蓉》结句直抒"终老"之痛,情感更为沉痛;《庭中有奇树》则止于"但感别经时",相对含蓄。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画面效果
答案:通过远眺动作与苍茫景色的组合,构成电影镜头般的空间纵深,视觉上强化了游子与故乡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