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5-09-24 14:57:01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深度赏析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壮阔的洞庭湖为背景,含蓄表达求仕之心。本文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揭示诗中写景与抒怀的巧妙结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涨与岸齐平,水天相接混融了天空倒影。

水汽蒸腾笼罩云梦大泽,波涛汹涌摇动岳阳古城。

想渡湖却无船桨可用,闲居不仕愧对圣明时代。

旁观他人临渊垂钓,空怀得鱼的热望之情。

注释

【涵虚】水映天空(涵:包含;虚:天空)

【云梦泽】古泽名,跨长江南北,今洞庭湖为其遗迹

【端居】闲居(端:正,引申为平常)

【羡鱼情】典出《淮南子》"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暗喻求仕愿望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以此诗呈献宰相张九龄。时值盛唐科举鼎盛期,诗人借洞庭壮景委婉表达用世之志,体现唐代干谒诗的典型特征。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四句写景气象雄浑,后四句抒情含蓄深沉,形成由景入情的经典结构

2. 艺术手法:"蒸""撼"二字化静为动,"无舟楫""羡鱼"双重隐喻,体现比兴传统

3. 思想内涵:在颂圣的表象下,暗含寒士对政治机遇的渴求与焦虑

4. 历史价值:开创以山水寄托仕途诉求的新范式,影响王维《终南别业》等作

范文一:气象与心象的双重构建

孟浩然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物我交融的意境创造。"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不仅是自然力的夸张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激荡的外化。宋代诗论家严羽特别推重这两句,认为其"雄浑"特质已达盛唐山水诗巅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壮美景象与后文"无舟楫"的困顿形成强烈反差,恰恰折射出寒门士子在盛世中的典型心态——既对时代充满信心,又苦于晋升无门。

范文二:隐喻系统的政治表达

全诗建构了完整的隐喻体系:洞庭湖象征唐帝国政治生态,"舟楫"喻指引荐之人,"垂钓者"暗指掌权者,"羡鱼"则直白袒露求仕心理。这种表达方式源自《楚辞》香草美人传统,但在唐代发展为特殊的政治交际语言。清代学者沈德潜指出,孟诗"不亢不卑,得干谒之体",正是肯定其既保持诗人品格,又完成请托使命的双重成功。

关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涵(hán)虚、羡(xiàn)鱼、楫(jí)

2. 文学常识:五言律诗平仄格式、干谒诗定义、云梦泽地理沿革

3. 艺术手法:夸张(波撼)、对偶(三四句)、用典(羡鱼)

4. 意象分析:湖水(政治生态)、舟楫(机遇)、垂钓(权力运作)

5. 核心考点:盛唐山水诗与仕隐矛盾的关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涵虚:__________

(2)端居:__________

答案:

(1)包含天空(的景象)

(2)平常闲居

二、主旨理解

题目:"欲济无舟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既展现积极用世的愿望,又流露缺乏引荐途径的无奈,反映寒士在盛唐的特殊处境。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杜甫《登岳阳楼》写洞庭湖的异同

答案:同:均以洞庭喻指时代。异:孟诗侧重个人机遇,杜诗关注民生疾苦;孟诗雄浑中见委婉,杜诗沉郁中显悲悯。

四、名句赏析

题目: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动词"蒸""撼"赋予自然景观生命力度,空间上连接天地,时间上贯通古今,形成盛唐气象的典型意象。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现实启示

答案:启示当代人既要保持进取之心,更需主动创造机遇,避免陷入被动等待的困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