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韩愈《晚春》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韩愈《晚春》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时间:2025-09-14 12:00:03

韩愈《晚春》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本文解析中唐诗人韩愈的七言绝句《晚春》,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创作背景的梳理,展现诗人对暮春景色的独特感悟,并深入分析其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草木知道春天即将离去,

竞相绽放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柳絮和榆钱缺乏才情,

只会像雪花般漫天飞舞。

注释

不久归:指春天即将结束。"归"字拟人化处理,赋予自然时序以生命意识。

百般红紫(bǎi bān hóng zǐ):形容百花盛开。"百般"作副词使用,强调争艳的激烈程度。

杨花榆荚:柳絮与榆钱,晚春典型意象。古诗词中常象征轻薄无根之物,此处反用其意。

无才思(wú cái sī):字面指缺乏文采,实为反语。韩愈《进学解》有"闳其中而肆其外"的文学主张,与此形成互文。

创作背景

元和十一年(816年)春末作于长安。时韩愈任中书舍人,正值"古文运动"高潮期。诗中"杨花榆荚"实暗指反对改革的守旧派,而"斗芳菲"则喻指锐意创新的文学同道。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两句写众芳争艳,后两句转写杨花独舞,形成强烈视觉对比。

2. 语言艺术:"知""斗""解"三个动词连用,将植物行为人格化,体现韩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3. 思想内涵:表面写景,实为表达"各尽其能"的进步主张。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认为此诗暗含"不甘寂寞的进取精神"。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人以生物本能写人文理想。前两句浓墨重彩描绘百花争艳,后两句突然转向朴素的杨花榆荚,这种反差恰恰揭示了韩愈的文学观——"惟陈言之务去"并非要求辞藻华丽,而是强调个性表达。漫天飞舞的杨花,恰似韩愈提倡的"气盛言宜"的散文风格,看似无序却充满生命力。

范文二

这首咏物诗暗含深刻的政治隐喻。唐代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无才思"的杨花实指靠门荫入仕的贵族子弟。韩愈通过为杨花正名,表达了对人才评价标准的思考。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此诗"寓奇崛于平常",正道出其在平凡意象中寄托的革新精神。

关于《晚春》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地位,古文运动"载道""言宜"两大主张。

关键字词:"榆荚"读音(yú jiá),"才思"在唐代指作诗能力,与现代词义差异。

艺术手法:拟人化描写("知""斗")、反衬手法(百花与杨花对比)、象征意义(杨花喻指另类人才)。

意象体系:晚春意象群(草树、红紫、杨花)与生命意识的关联。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斗芳菲:__________

(2)惟解:__________

答案:

(1)竞相展示美丽

(2)只知道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人对"杨花榆荚"持何种态度?

答案:表面批评其"无才思",实则欣赏其不甘寂寞的创造精神,体现韩愈对多元价值的肯定。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韩愈《晚春》与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春景描写差异

答案:韩诗写暮春的竞争意识,色彩浓烈;白诗写山寺春迟的惊喜,笔调清新。前者重哲理寄托,后者重情感抒发。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百般红紫斗芳菲"的艺术效果

答案:"百般"极写花样繁多,"斗"字将植物竞争拟人化,通过视觉冲击力表现生命的张扬,为下文杨花的出场作铺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