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郑风》之《子衿》原文、翻译及赏析
《子衿》是《诗经·郑风》中的名篇,以女子口吻抒写对恋人的思念,语言质朴热烈,展现了先秦民歌的抒情魅力。本文提供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解析,并附鉴赏范文与考试重点。
原文
《子衿》
无名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你的衣领青又青,牵动我的心悠悠。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就断了音信?
你的佩带青又青,萦绕我的思念长。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我徘徊又张望,独自站在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仿佛隔了三月长。
注释
子衿(jīn):你的衣领。衿,古代交领服装的衣缘。
嗣(sì)音:传递音讯。嗣,接续。
挑达(tāo tà):徘徊走动,形容焦灼不安。
城阙(què):城门两侧的高台,先秦时多用于守望。
艺术表现:复沓句式强化情感,“青青”以色彩代指恋人,虚实相生;“一日不见”用夸张手法突显思念之深。
创作背景
《郑风》多写男女情爱,反映先秦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的民俗风情。此诗或为民间歌谣,创作于春秋时期,当时礼教束缚尚弱,女性情感表达较为直率。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三章递进,首章责问音信,次章催促相见,末章直抒焦灼,情感层层深化。
2. 语言风格:口语化表达,“纵我”“子宁”等反问句式,凸显女子娇嗔与急切。
3. 思想内涵:打破“女子被动”的刻板印象,展现先秦女性对爱情的主动追求。
4. 艺术手法:借物起兴(子衿、子佩),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结合,画面感强烈。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子衿》以“衣领”“佩带”为情感载体,将抽象思念具象化。女子反复诘问“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看似埋怨,实为深情的变相表达。末章“挑兮达兮”的动作描写,配合“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夸张,将等待的煎熬推向高潮。全诗无一句直接言爱,却通过细节与心理独白,勾勒出热恋中女子的鲜活形象。
范文二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矛盾心理的刻画。女子既矜持又渴望,既责备又期待,矛盾情绪通过“纵我”与“子宁”的对比自然流露。城阙的意象选择极具深意——既是现实中的等待场所,又象征礼教与自由的边界。诗中“青青”的重复使用,既形成视觉韵律,又暗喻情感的清新生动,堪称《诗经》比兴手法的典范。
关于《子衿》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衿(jīn)、嗣(sì)音、挑达(tāo tà)、城阙(què)。
文学常识:《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郑风》的地域特色。
意象分析:“子衿”“城阙”的象征意义;“三月”夸张手法的作用。
主旨理解:先秦女性爱情观的直率表达,复沓句式的情感强化效果。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嗣音:传递音讯。
(2)挑达:徘徊不安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情感表达。
答案:通过时间夸张,将短暂的分离心理化延长,突出思念之深切,增强感染力。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子衿》与《诗经·秦风·蒹葭》的情感表达差异。
答案:《子衿》直白热烈,多用反问句式;《蒹葭》朦胧含蓄,以意象叠加营造意境。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艺术手法。
答案:借衣领代指恋人,以色彩触发联想;“悠悠”双声叠韵,音韵缠绵,情感含蓄而浓烈。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子衿》,谈谈先秦民歌的抒情特点。
答案示例:善用日常物象起兴,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情感表达真挚直率,体现民间文学的鲜活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