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刘邦《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刘邦《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5-09-21 13:00:03

刘邦《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后所作,短短三句却凝聚了帝王气魄与人生感慨。本文将从原文、翻译、创作背景到艺术鉴赏,全面解读这首开国雄主的千古绝唱。

《大风歌》原文

【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

狂风骤起啊云涛翻卷,

威震天下啊荣归故园,

如何求得猛将啊永镇边疆!

注释

【大风起兮云飞扬】"兮"(xī)为楚地语气助词,以风云激荡暗喻战争局势。

【威加海内】"海内"指中原疆域,展现统一天下的帝王威仪。

【安得猛士】"安得"(怎能得到)三字透露出对人才渴求的焦虑。

创作背景

公元前195年,刘邦亲征淮南王英布叛乱,虽获胜却身中流矢。途经沛县宴请乡亲时,酒酣击筑而作此歌。此时距建立汉朝已七年,诸侯叛乱频发,猛将韩信、彭越等皆被诛杀,透露出英雄暮年的孤独与忧虑。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三句递进式结构,由景入情,由功业转向忧思,形成巨大张力。

2. 语言艺术:楚歌体短促有力,"兮"字运用保留楚地文化基因,与宫廷雅乐形成鲜明对比。

3. 思想内涵:表面豪迈中暗藏隐忧,展现开国君主的双重心理——既骄傲于统一伟业,又焦虑于政权巩固。

范文一

《帝王诗的双重维度》

《大风歌》的独特价值在于突破帝王诗的颂圣传统。首句"大风起兮云飞扬"以自然意象浓缩楚汉相争的宏大历史,风云既是战场硝烟的隐喻,亦是时代变革的象征。第二句突然转为静态叙事,威加海内的满足感与归故乡的人情味奇妙融合。末句急转直下,"安得"的疑问句式打破前文气势,暴露出权力顶峰的深层恐惧。这种豪迈与忧患的交织,构成中国政治诗的经典范式。

范文二

《楚声汉韵的文化密码》

作为现存最早的汉代楚歌,《大风歌》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转型信息。刘邦采用楚地民歌形式抒写帝王情怀,既是对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隔空回应,也标志着楚文化进入庙堂。三句中两个"兮"字的运用,在规整的四言诗盛行的时代,保留着荆楚之地自由奔放的气息。这种"以俗入雅"的创作方式,直接影响后来汉武帝《秋风辞》的创作,形成汉代文学独特的楚汉交融风格。

关于《大风歌》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帝王自创诗,开创"楚歌体"入宫廷的先例。

【关键字词】"兮"(xī)楚地语气助词;"海内"(全国疆域);"安得"(怎能得到)。

【意象分析】"大风""云"象征历史变革力量;"猛士"体现人才焦虑。

【历史背景】创作于汉高祖平定英布叛乱后,反映西汉初年诸侯割据问题。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威加海内:__________

(2)安得猛士:__________

答案:

(1)威慑统治全国

(2)怎能得到

二、主旨理解

问:末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反映了刘邦怎样的心理?

答:既展现对治国人才的渴求,又透露出对政权稳固的深层忧虑,体现开国君主在功成名就后的复杂心境。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刘邦《大风歌》与项羽《垓下歌》的情感差异

答案:《大风歌》在豪迈中隐含忧患,展现胜利者的责任焦虑;《垓下歌》则充满英雄末路的悲怆,体现失败者的绝望。两者共同构成楚汉相争的文学镜像。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艺术效果

答:以动态自然景象隐喻历史变革,用简练笔墨营造宏大时空感。"起""飞"两个动词强化画面张力,奠定全诗壮阔基调。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现代启示

答案示例:该句启示领导者既要建立功业,更要重视人才培养与制度构建。在当代管理中,体现为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储备与团队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