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潼关》原文、翻译及赏析
崔颢的《潼关》以雄关险隘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本文将呈现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盛唐边塞诗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
《潼关》原文
崔颢
客行逢雨霁,
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
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
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
风烟万里愁。
白话译文
旅途中恰逢雨过天晴,
下马暂歇在渡口城楼。
山势巍峨拱卫着京畿,
险要关隘掌控着中原。
渭水沿着陕道奔涌,
黄河环绕华阴东流。
暮色中登高远眺,
但见风烟弥漫触发无限愁思。
注释
【雨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三辅】汉代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合称,代指长安周边。
【九州】《尚书·禹贡》记载的古代行政区划,此处泛指中原大地。
【华阴】华山北麓,潼关所在,黄河转折处。
末句"风烟万里愁"以景结情,将地理空间与历史沧桑感交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崔颢游历河东时期。当时唐朝虽处盛世,但西北吐蕃、东北契丹威胁未除。潼关作为长安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诗人途经此地,面对险要地形与浩荡河流,自然引发对政权安危的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符合盛唐山水诗"起承转合"的典型章法。
2. 语言艺术:"雄""扼"二字力透纸背,"绕""去"动态描写使画面生动。
3. 思想内涵:表面写关河形胜,实则暗含"在德不在险"的治国理念。
4. 艺术特色:将地理意象(山、关、川、河)与历史意识完美结合。
鉴赏范文
范文一:雄关意象的时空张力
崔颢笔下的潼关具有双重象征意义。地理层面上,"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以夸张手法凸显关隘的战略价值;历史维度中,"风烟万里愁"将眼前景物升华为文明兴衰的见证。诗人采用俯仰观察的角度:先仰视山关之险,再俯瞰河流之势,最终以平视远望收束,这种多重视角构成宏大的空间叙事,为结尾的历史喟叹埋下伏笔。
范文二:盛唐边塞诗的变调之作
与同时期高适、岑参的边塞诗不同,此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地理书写传递忧患意识。"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实则以黄河、渭水的永恒流动反衬人类政权的短暂。尾联的"愁"字看似突兀,却恰是盛唐诗人少有的危机预感,这种隐晦表达方式展现了崔颢作为"吴中四士"之一的含蓄风格。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霁(jì)、扼(è)、华(huà)阴
2. 文学常识:崔颢属盛唐边塞诗人群体,与王昌龄并称"崔王"
3. 艺术手法:动静结合(山势静态/河流动态)、虚实相生(实写关河/虚写历史)
4. 意象体系:津楼(羁旅)、风烟(战乱)、九州(政权)
5. 思想主旨:通过地理险要反思治国之道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霁:__________
(2)扼:__________
答案:
(1)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2)控制,把守
二、主旨理解
题目:"风烟万里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既包含羁旅漂泊的个人愁绪,更暗含对政权安危的历史忧虑,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崔颢《潼关》与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写景差异
答案:崔诗侧重地理险要的静态刻画,王诗注重壮阔景象的动态描绘;前者隐含忧患意识,后者充满进取精神。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的艺术表现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雄""扼"二字赋予山水人格力量,通过夸张的空间描写突出潼关的战略地位,句式对仗工整,音韵铿锵。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在德不在险"与潼关描写的内在联系?
答案示例:诗人极写潼关之险,却以"愁"字作结,暗示地形险要不足恃,治国根本在于施行德政,体现了儒家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