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王绩》原文与赏析
《野望》是初唐诗人王绩的代表作,描绘秋日山野的萧瑟景象,抒发诗人孤独彷徨的心境。诗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尤为后世称道,展现了初唐诗风向盛唐过渡的艺术特征。
原文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时分在东皋眺望,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色,每座山都披着落日余晖。
牧人赶着牛犊返回,猎人骑着骏马带着猎物归来。
彼此相望却不相识,只能长声歌唱怀念采薇的隐士。
注释
东皋(gāo):诗人隐居之地,在今山西河津。
徙倚(xǐ yǐ):徘徊不定貌。
采薇:典出《史记·伯夷列传》,指隐士生活。
"树树"二句:运用叠字和工对,强化秋日山野的萧瑟感。
"相顾"句:暗示诗人与世俗的疏离感。
创作背景
王绩生于隋末唐初,三仕三隐。此诗作于其最后一次归隐期间,时值隋唐易代之际,诗人借秋景抒发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迷茫。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望-感"模式,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转折自然。
2. 语言洗练质朴,"树树""山山"的叠用增强画面感。
3. 思想情感复杂,既有隐逸之趣,又含仕隐矛盾的苦闷。
4. 艺术上承袭魏晋山水诗传统,下启盛唐田园诗风。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王绩《野望》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空间构图。诗人以"望"为视角基点,构建出由近及远的三重空间:近处的徙倚之人,中景的秋树落晖,远处的牧猎归人。这种层递式空间不仅形成画面纵深感,更暗喻诗人从个人彷徨到观察世情再到超然物外的心理轨迹。"相顾无相识"的细节,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展现初唐士人典型的精神困境。
范文二
诗中"采薇"典故的运用值得玩味。伯夷叔齐采薇的典故本含政治抗议意味,王绩化用此典却淡化了抗议色彩,强化了隐逸情怀。这种改造反映初唐文人面对新王朝的复杂心态:既不愿完全归顺,又不敢公然反抗,只能通过隐逸寻求精神解脱。尾联"长歌"的动作,实则是以疏狂之态掩饰内心的孤独,比直接抒情更具艺术张力。
关于《野望》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皋(gāo)、徙(xǐ)、薇(wēi)
2. 文学常识: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隋末唐初诗人
3. 艺术手法:叠字运用、工整对仗、典故化用
4. 意象分析:秋色、落晖象征生命迟暮,牧猎场景反衬孤独
5. 情感主旨:表现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和时代迷茫感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徙倚:__________
(2)采薇:__________
答案:
(1)徘徊不定
(2)指隐士生活
二、主旨理解
题目:"相顾无相识"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表现诗人与世俗社会的疏离感,以及隐居中的孤独寂寞。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艺术特色。
答案:运用叠字形成韵律美,工整对仗强化画面感,通过秋色落晖的意象群营造萧瑟意境。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绩《野望》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异同。
答案:同:都表现隐逸情怀,善用自然意象。异:陶诗恬淡自适,王诗隐含苦闷;陶诗语言更质朴,王诗对仗更工整。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长歌怀采薇"中体现的中国传统士人精神?
答案:体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以及道家返归自然的人生理想,反映古代知识分子在仕隐之间的精神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