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右溪记 唐 元结》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右溪记 唐 元结》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时间:2025-09-10 09:57:01

《右溪记》唐·元结:山水清音与孤寂文心的对话

《右溪记》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一篇山水小品文,通过描绘荒僻溪流的清幽之美,寄托了作者高洁孤傲的志趣。本文将呈现原文、白话译文、详细注释,并解析其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最后附鉴赏范文与考试重点。

原文

《右溪记》

唐·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译文

道州城西一百多步处,有一条小溪。

向南流淌数十步后,汇入营溪。

溪水冲刷两岸,全是奇形怪状的石头,倾斜嵌叠回旋曲折,难以形容。

清澈的水流撞击岩石,回旋腾空激荡倾注,岸边佳树异竹,投下交错荫凉。

注释

【道州】今湖南道县,唐时属江南西道。

【合营溪】营溪为湘江支流,右溪是其支流。"合"字点明水系关系。

【欹嵌(qī qiàn)】倾斜嵌叠。双声连绵词强化石态险怪。

【洄悬】水流回旋腾空,与"激注"构成四字动景组合。

【垂阴相荫】"垂""荫"二字呼应,形成光影交错的立体画面。

创作背景

元结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出任道州刺史。时值"安史之乱"后,道州屡遭西原蛮劫掠,民生凋敝。作者在整顿吏治之余,发现这条无名小溪,其幽僻之姿恰似自己不合流俗的品格。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式地理叙事,由宏观位置到微观细节,最后以"此溪若在山野"的假设收束。

2. 语言艺术:动词"抵""触""洄""激"形成动作链条,拟声词"潺潺"与叠词"冷冷"构成听觉层。

3. 思想内涵:表面写溪,实则写心。"无人赏爱"的叹息,暗含士人不遇的普遍困境。

4. 审美创新:开创中唐"丑中见美"的审美取向,对柳宗元"永州八记"有直接影响。

鉴赏范文

范文一:石态水声中的生命律动

元结笔下的右溪充满原始生命力。"欹嵌盘屈"的怪石打破常规审美,却与"洄悬激注"的流水形成刚柔对抗。这种动态平衡令人想起韩愈"物不平则鸣"的哲学。作者特意强调"不可名状",正是对传统山水描写的突破。当主流文学仍在追求"清丽"风格时,这种对荒蛮之美的发现,预示了中唐文人审美趣味的转变。

范文二:微型山水的象征密码

不足百步的右溪是一个精妙的隐喻空间。"南流"暗示与主流背道,"合营溪"又显示最终汇入大流的宿命。清人林云铭指出"佳木异竹"实为作者自况——在蛮荒之地保持文化品格。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尾"为之怅然",这种对无人欣赏的遗憾,与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形成跨时空呼应,揭示出中国贬谪文学的一贯主题。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欹(qī)嵌、洄(huí)悬、潺(chán)潺、冷冷(líng)

2. 文学常识:元结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本文属"记"体散文,开山水小品先河

3. 艺术手法:白描与拟声词运用,空间转换技巧,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

4. 意象分析:怪石象征坎坷仕途,清流代表高洁品格,异竹暗喻文化坚守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欹嵌:__________

(2)洄悬:__________

答案:

(1)倾斜嵌叠

(2)水流回旋腾空

二、主旨理解

题目:"此溪若在山野"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通过假设句式,表达对右溪处于僻地无人赏识的惋惜,暗含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清流触石,洄悬激注"的描写特色

答案:连用"触""洄""激"三个动词,形成水流冲击石头的动态过程,配合双声叠韵词,产生视听通感效果。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右溪记》与《小石潭记》的抒情方式

答案:两文都借景抒情,但元结直抒"怅然"之情,柳宗元则通过"寂寥无人"的环境描写含蓄表达,后者更显深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