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村晚》原文、赏析及思想情感解读
本文解析南宋诗人雷震的田园诗代表作《村晚》,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揭示诗中描绘的乡村晚景与隐逸情怀。
《村晚》原文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
青草长满池塘,春水溢上堤岸;远山含着落日,倒影浸入清冷波纹。
牧童归家时横坐牛背,短笛不成曲调,信口吹出自在声响。
注释
陂(bēi):池塘岸边的斜坡。
山衔落日:拟人手法,山峦如张口含住夕阳,突出暮色苍茫。
寒漪(yī):清冷的水波,“寒”字点明初春或深秋的微凉。
无腔:不成固定曲调,体现牧童的天真随意。
创作背景
雷震生于南宋末年,战乱频仍中隐居乡野。《村晚》作于其晚年,借乡村黄昏之景抒写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暗含对动荡时局的疏离。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态,由远及近,层次分明。
2. 语言艺术:“衔”“浸”二字炼字精准,赋予自然景物生命感。
3. 思想情感:通过牧童形象寄托超脱世俗、返璞归真之志。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村晚》以白描手法勾勒乡村暮色。首句“草满”“水满”叠用,展现生机盎然的田园风貌;次句“山衔落日”将自然拟人化,落日余晖与寒漪相映,静谧中透出清冷。后两句聚焦牧童,横坐牛背、信口吹笛的细节,生动传达无拘无束的野趣。全诗未直言情感,却通过意象组合,构建出诗人心中理想的隐逸图景。
范文二
雷震笔下,牧童是自由精神的象征。“短笛无腔”四字尤为精妙,既写实又隐喻——笛声无需章法,正如人生不必拘泥世俗规范。南宋文人常在诗中寄托对乱世的厌倦,此诗以恬淡之景反衬现实纷扰,含蓄表达对“桃花源”式生活的渴求。末句的笛声戛然而止,余韵却悠长,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
关于《村晚》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陂(bēi)、漪(yī)、衔、无腔。
文学常识:雷震为南宋遗民诗人,属江湖诗派,风格质朴自然。
意象分析:落日、寒漪象征时光流逝与孤寂;牧童短笛代表纯真与自由。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山衔落日”中“衔”字的含义。
答案:用拟人手法,形容山峦仿佛张口含住夕阳。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中牧童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牧童的自在状态,表达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向往。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声衬静,用不成调的笛声突出乡村晚景的闲适,反衬诗人内心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