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苏轼 赠刘景文》诗词注释与赏析
本文对苏轼《赠刘景文》进行逐句解析,涵盖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豁达人生哲理与独特意象表达。
原文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再也见不到遮雨的荷叶;
菊花虽残,仍有傲视寒霜的枝干。
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正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注释
荷尽已无擎雨盖:擎(qíng),托举。荷叶枯萎,失去遮雨功能,暗喻繁华逝去。
菊残犹有傲霜枝:傲霜,形容菊花枝干在严寒中挺立,象征坚韧品格。
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果实成熟的丰收景象,苏轼以此喻人生晚年的成熟境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刘景文是苏轼好友,年近六旬仍壮志未酬。苏轼借秋景勉励友人,以自然物象隐喻人生况味。
作品解析
1. 结构对比鲜明:前两句以“荷尽”“菊残”写衰败,后两句突转写丰收,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
2. 意象双重象征:荷花喻青春易逝,菊花喻晚节坚守,橙橘则象征阅历沉淀后的生命价值。
3. 语言质朴深刻:全诗无生僻字,却通过常见物象传递“老当益壮”的哲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轼此诗以寻常秋景入笔,却构建出多层意蕴。首句“荷尽”写夏日繁华消歇,次句“菊残”突出孤傲风骨,后两句陡然推开,将衰飒转为丰盈。诗人以“橙黄橘绿”这一视觉鲜明的意象,打破传统悲秋主题,展现晚年特有的饱满精神。全诗四句三转,在短小篇幅中完成从“无”到“有”、从“残”到“好”的哲思升华。
范文二
诗中物象选择极具匠心。荷花与菊花分别代表夏、秋两季,而橙橘则是冬初物产,三种植物串联起时间轴线。苏轼刻意淡化时序更替的伤感,强调“傲霜枝”的顽强与“橙黄橘绿”的富足。这种写法既符合赠诗对象的年龄特征,又暗含诗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人生态度。末句“最是”二字,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将全诗推向哲理高度。
关于《赠刘景文》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擎(qíng)雨盖、傲霜枝、橙黄橘绿。
文学常识:苏轼“以理入诗”的典型作品,宋代哲理诗代表。
意象分析:荷-青春易逝;菊-晚节坚贞;橙橘-人生收获。
主旨归纳:通过季节更替揭示盛衰相依的规律,倡导积极面对人生晚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擎雨盖:__________
(2)傲霜:__________
答案:
(1)托举雨水的荷叶
(2)在寒霜中傲然挺立
二、主旨理解
题目: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表达了什么哲理?
答案:说明人生各阶段皆有独特价值,晚年如同秋收时节,自有成熟之美。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刘禹锡《秋词》在情感基调上的异同。
答案:同:均突破悲秋传统。异:刘诗侧重“胜春朝”的昂扬,苏诗更强调“橙黄橘绿”的沉淀之美。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本诗,谈谈如何理解“老有所为”这一命题。
答案示例:诗中橙橘意象启示我们,人生阅历积累到晚年会转化为独特优势,应当如“傲霜枝”般保持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