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古诗《袁枚 马嵬》原文赏析

古诗《袁枚 马嵬》原文赏析

时间:2025-09-15 14:57:02

古诗《袁枚 马嵬》原文赏析

本文解析清代诗人袁枚的咏史名作《马嵬》,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揭示其对杨贵妃命运的独特思考。

原文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译文

不必再吟唱当年的《长恨歌》,

人间本就存在着无数银河般的阻隔。

石壕村中老夫妇的生离死别,

泪水远比长生殿里的帝妃更深刻。

注释

【长恨歌】白居易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长篇叙事诗。

【银河】双关语,既指牛郎织女的传说,又隐喻人间战乱造成的分离。

【石壕村】杜甫《石壕吏》中因征兵而家破人亡的典型场景。

【长生殿】华清宫内唐玄宗与杨贵妃盟誓之地,象征宫廷爱情。

创作背景

乾隆四十年(1775),袁枚途经陕西马嵬驿,此处是杨贵妃缢死处。诗人目睹民间疾苦,对比历来文人渲染的帝妃悲剧,写下这首具有强烈民本思想的翻案之作。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对比手法,前两句否定传统咏史视角,后两句建立新的价值坐标。

2. 语言艺术:以"银河"的自然意象承载社会批判,用"泪比...多"的量化对比强化情感冲击。

3. 思想内核:突破帝王将相的叙事框架,将文学关怀转向底层民众的真实苦难。

4. 用典技巧:反向化用《长恨歌》《石壕吏》两大经典,形成互文性批判。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袁枚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历史视角的平民转向。当历代文人沉迷于帝妃爱情的传奇性时,诗人却将目光投向石壕村的老夫妇。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文学关怀的根本位移。"泪比长生殿上多"的量化表述,实则是将文学情感的天平倾向民间。诗中"银河"的意象运用尤为精妙,既保持爱情传说的诗意美感,又暗指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裂痕。

范文二

作为性灵派代表,袁枚在此展现了独特的历史观照方式。全诗以否定句式开篇,直接解构《长恨歌》的叙事权威。三四句用杜甫诗典作对比,完成从宫廷传奇到民间疾苦的视线转换。值得玩味的是,诗人并未否定爱情本身,而是通过"银河"的永恒意象,揭示战乱中普通人承受的更深重苦难。这种以诗证史的写法,体现了清代考据学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袁枚性灵派主张、马嵬驿事件、白居易《长恨歌》与杜甫《石壕吏》的关联

2. 关键字词:长恨歌(创作背景)、银河(双关意义)、石壕村(典故出处)

3. 意象分析:银河的自然属性与社会隐喻、泪水的量化对比

4. 思想内涵:民本思想在咏史诗中的体现、文学叙事的价值取向

5. 艺术特色:对比手法、用典技巧、翻案写法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人间亦自有银河"中"银河"的深层含义

答案:既指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天河阻隔,又暗喻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动荡与民生离散。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人为何说"泪比长生殿上多"?

答案:强调普通百姓在战乱中承受的苦难远超帝王爱情悲剧,体现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注。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李商隐《马嵬》二首的立意差异

答案:李诗侧重讽刺唐玄宗虚伪,袁诗转向关注民生;李诗保持宫廷叙事框架,袁诗突破阶层局限。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莫唱当年长恨歌"的否定句式作用

答案:开篇即颠覆传统咏史模式,为后文建立新的价值标准作铺垫,体现批判性思维。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本诗对文学创作题材选择的启示?

答案示例:文学作品应超越对特权阶层的过度关注,更多反映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情感体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