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哀江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以曲江春景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沉哀思。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解析诗中蕴含的历史悲情与艺术魅力。
原文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译文
少陵野老(杜甫自称)强忍哭声,春日里悄悄行走在曲江的角落。
江边宫殿千门紧锁,细柳新蒲为谁而绿?
回忆当年霓虹旌旗飘扬南苑,苑中万物焕发光彩。
昭阳殿里最得宠的杨贵妃,与皇帝同车侍奉左右。
车前的宫女身佩弓箭,白马咬着黄金马嚼。
翻身仰天射向云中,一笑间双飞鸟应声坠落。
如今明眸皓齿的她在哪里?血染游魂无法归乡。
渭水东流,剑阁深远,生死两地再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水浸湿衣襟,江水江花岂会永恒?
黄昏时胡骑扬尘满城,本欲往城南却望向城北。
注释
少陵野老:杜甫自称,少陵为其居住地。
霓旌(ní jīng):皇帝仪仗中的彩旗。
昭阳殿第一人:指杨贵妃,典出汉代赵飞燕居昭阳殿。
嚼啮(jiáo niè):咬住,形容马勒紧衔。
血污游魂:指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兵变,魂魄无归。
清渭:渭水,杨贵妃葬于马嵬坡,临近渭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杜甫被困城中。曲江曾是盛唐皇家游宴之地,战乱后荒芜破败。诗人借今昔对比,抒发对国运衰微的痛惜与对百姓苦难的悲悯。
作品解析
1. 结构:全诗分三层,先写眼前荒凉,再忆昔日繁华,最后归于现实悲怆,形成强烈反差。
2. 语言:以“吞声哭”“潜行”等词隐忍开篇,后以“明眸皓齿”“血污游魂”等意象突显悲剧色彩。
3. 思想:通过个人哀思映射时代苦难,揭示战争对文明与生命的摧残。
4. 艺术特色:运用对比、用典(如昭阳殿)、细节描写(白马黄金勒),增强历史厚重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杜甫以“哀”字统领全诗,曲江春景本是生机盎然,却因战乱沦为“千门锁闭”的废墟。“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以自然无情反衬人世沧桑。后段追忆杨贵妃的盛极而衰,将个人命运与国运交织,最终以“黄昏胡骑”的混乱现实收束,形成闭合的悲情循环。诗中“泪沾臆”“岂终极”等直抒胸臆的呐喊,突破了传统乐府诗的含蓄,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独特诗风。
范文二
“翻身向天仰射云”是全诗最富动感的画面,贵妃随从的飒爽英姿与后续“血污游魂”形成尖锐对比。杜甫刻意选取“射猎”这一盛唐贵族典型活动,暗喻权力与死亡的关联。末句“欲往城南望城北”,以方向错乱映射诗人精神恍惚,更深层揭露了战争对个体认知的扭曲。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哀江头》超越了个人感伤,成为安史之乱的历史证言。
关于《哀江头》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霓旌(ní jīng)、嚼啮(jiáo niè)、昭阳殿(汉代宫殿名)。
文学常识:杜甫“诗史”称号的体现,安史之乱对唐诗题材的影响。
意象意境:细柳新蒲(自然永恒)、血污游魂(死亡残酷)、胡骑尘满城(战乱压抑)。
知识全解:乐府诗传统与杜甫新题乐府的创新,对比手法在怀古诗中的应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潜行:__________
(2)霓旌:__________
答案:
(1)悄悄行走
(2)皇帝仪仗中的彩旗
解析:需结合杜甫被困长安的处境理解“潜行”的隐蔽性。
二、主旨理解
题目:“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以宫殿紧闭与草木自绿的对比,抒发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沉痛,暗含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
解析:自然意象与人事变迁的对照是杜甫常用手法。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的哲理内涵。
答案:诗人以江水江花的永恒反衬人类情感的脆弱,揭示战争中人性的悲剧性,同时隐含对历史循环的深刻洞察。
解析:此句将个人哀伤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