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永之氓》注释、意译与解说
《永之氓》是柳宗元寓言小品代表作,通过溺水者抱钱殒命的荒诞故事,讽刺人性贪婪与愚昧。本文提供原文、白话翻译、逐句注释,并深入解析其讽刺艺术与思想内涵。
原文
《永之氓》
唐·柳宗元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
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
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遂溺死。
译文
永州百姓都擅长游泳。
某日河水暴涨,
五六人乘小船横渡湘江。
至江心船破,众人泅水。
其中一人竭力挣扎却游不动。
同伴问:"你水性最好,为何落后?"
答:"我腰缠千文钱,太重。"
同伴急呼:"何不扔掉?"
他不应答,只摇头。
不久体力耗尽。
已上岸者呼喊:
"太糊涂!太执迷!
命将不保,留钱何用?"
他仍摇头,最终溺亡。
注释
【永之氓】氓(méng):百姓。永州治下多水患,当地人善泅渡。
【中济】济:渡河。船至水流最急处,暗示危险处境。
【不能寻常】古度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此处形容动作迟缓。
【何以货为】货:钱财。反问句式强化讽刺,直指贪财愚行。
创作背景
元和四年(809年)柳宗元贬谪永州期间作。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目睹官场贪腐成风,借寓言批判社会中"要钱不要命"的畸形价值观。文中"湘水"实指潇水,暗合屈原投江典故。
作品解析
1. 结构设计:采用"起承转合"经典模式,以"善游"开篇反衬结局荒谬,对话推进情节,两次"摇头"形成悲剧高潮。
2. 语言特色:白描手法呈现场景,"益怠""呼且号"等动态描写极具画面感。反问句"何以货为"如当头棒喝。
3. 思想内核:通过极端化情境,揭示人性贪婪的异化过程。钱币成为隐喻符号,指向一切束缚人性的外在之物。
鉴赏范文
范文一:死亡的寓言性表达
柳宗元将哲学思考注入微型叙事。溺水者三次选择构成递进式悲剧:首次拒绝弃钱显示习惯性贪婪;体力耗尽时坚持显示执迷不悟;临终摇头则完成人性异化的终极呈现。这种"要钱不要命"的荒诞,恰是韩愈所言"物坏虫生"的形象注脚。作者以冷峻笔调撕开人性弱点,比《哀溺文》更具寓言张力。
范文二:摇头动作的符号意义
文中两次"摇其首"堪称文眼。前次摇头是贪婪者的本能反应,展现对物质依赖的生理惯性;后次摇头则转化为精神层面的偏执,显示理性彻底沦丧。这个重复动作构成行为艺术式的讽刺,与《蝜蝂传》中"又好上高"的虫豸形成互文。柳宗元通过这种极端化描写,完成对中唐社会拜金风气的病理切片。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氓(méng) 济(jì) 怠(dài) 货(huò)
【文学常识】柳宗元"永州八记"与寓言小品的关系;中唐讽刺文学发展脉络
【意象分析】"千钱"象征物质欲望,"湘水"暗含贬谪意象,"摇头"体现顽固心理
【核心考点】对比《蝜蝂传》的写作手法;寓言中的夸张艺术;唐宋贬谪文学共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中济:__________
(2)益怠:__________
答案:
(1)渡到江心
(2)更加疲乏
二、主旨理解
题目:结尾"又摇其首"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答案:通过重复动作强化人物偏执,揭示贪婪导致理性丧失的必然结果,使讽刺效果达到顶峰。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永之氓》与《哀溺文》的讽刺艺术差异
答案:本文用白描手法冷静呈现,靠情节本身显讽刺;《哀溺文》则直接抒情议论,通过"哀"字表明态度。前者更含蓄深刻,后者更具警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