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醉书斋记 清 郑日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醉书斋记 清 郑日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时间:2025-09-08 14:30:02

《醉书斋记》清 郑日奎 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引导语:郑日奎《醉书斋记》以疏狂笔调描绘书斋雅趣,展现清代文人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读者可通过本文理解其语言张力与隐逸思想。

原文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斋居无事,日与古人相对;

兴至则饮,饮辄醉,醉辄书;

书成,杂置案头,不复省视。

客至,见而笑曰:"此醉书也。"

译文

闲居书斋无所事事,每日与古人典籍为伴;

兴致来时便饮酒,饮至微醺便提笔书写;

写完后随意堆在案头,不再检视;

友人到访见状笑道:"此乃醉后墨迹。"

注释

【斋居】书斋独居。"斋"字点明场景属性,读zhāi

【醉辄书】"辄"作副词表惯性,读zhé,暗含放任自适的生命状态

【不复省视】"省"通"醒",读xǐng,双关醉酒与疏狂姿态

【醉书】核心意象,既指醉后书法,亦喻脱离法度的创作状态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郑日奎辞官归隐江西南城。时值文字狱渐起,文人多借酒避祸。此文作于其"醉月轩"书斋,延续魏晋名士"得意忘形"传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起承转合"四步法,末句借客言点题,具戏剧张力

2. 语言艺术:三用"辄"字形成韵律,动词"对""饮""书""置"串联全篇

3. 思想内涵:表面写醉书之乐,实则寄托"离形去知"的道家哲学

4.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与留白并重,"不复省视"暗含对完美主义的否定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醉书斋记》的疏狂美学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行为模式的反常规,将"醉"与"书"这对矛盾体统一;其次是空间处理的开放性,案头杂置的墨迹成为精神外化的物证;最终达成审美境界的超越性,通过自嘲消解艺术创作的功利性。这种"以醉破执"的智慧,实为清代士人对"外儒内道"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范文二

郑日奎构建的"醉书"意象具有双重隐喻。表层是文人雅趣的生活剪影,深层则暗讽科举制下的功利书写。文中"不复省视"与《兰亭集序》"后之视今"形成互文,解构书法艺术的神圣性。这种将日常生活哲学化的写法,上承苏轼《赤壁赋》的"物我两忘",下启袁枚性灵说,在清初小品文中独具一格。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辄(zhé) 省(xǐng)视 斋(zhāi)居

【文学常识】"醉书"与张旭"狂草"、米芾"癫书"并称书法三逸

【意象分析】"案头杂置"象征打破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秩序观

【思想关联】与《世说新语·任诞》刘伶病酒精神同源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辄醉:__________

(2)省视:__________

答案:

(1)就

(2)检查观看

解析:"辄"表动作的紧接关系,"省"需结合醉酒语境理解

二、主旨理解

问:"醉辄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创作观?

答:主张摆脱技法束缚,追求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解析:需联系晚明"童心说"对矫饰文风的批判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醉书斋记》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手法

答案:郑文用第三人称旁观视角,陶作采用第一人称自述;二者同写饮酒,但郑侧重艺术创作状态,陶强调生活态度。

解析:注意比较点需落在具体文本特征上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书成,杂置案头"的艺术效果

答:通过动作白描展现洒脱心境,"杂"字打破书斋秩序感,与"醉"形成呼应。

解析:需抓住动词与形容词的关联性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醉书"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答案示例:提醒创作者回归本心,警惕过度追求形式完美的异化现象。

解析:古今对话类题目需找准契合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