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什么意思全诗出处赏析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什么意思全诗出处赏析

时间:2025-09-18 11:38:01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读:李煜的亡国之痛与艺术绝唱

本文解析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通过原文、翻译、注释及背景分析,揭示其将个人亡国之痛升华为永恒艺术境界的创作特质。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绚烂春花与皎洁秋月何时才能终结?它们勾起我对无数往事的追忆。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春风,在皎洁月光中,故国的景象令我痛苦得无法回首。

那些精雕细刻的栏杆和玉石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当年的人早已容颜更改。

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满江春水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

注释

【春花秋月】自然美景与时光流逝的双重意象,"了"(liǎo)字暗含对生命终结的渴望

【小楼东风】"东风"既是实写春风,又象征命运的无情轮回

【雕栏玉砌】特指南唐宫殿建筑,"朱颜改"三字包含物是人非的尖锐对比

【春水喻愁】化抽象为具象的经典比喻,打破《诗经》"以水喻愁"的传统长度感

创作背景

公元978年七夕,被囚汴京的李煜在生日宴上作此词。宋太宗闻"故国不堪回首"句震怒,赐牵机药毒杀。词中"东风"实指宋军攻破金陵的春季,创作时距南唐灭亡整三年。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双重时空叠印,上阕由自然时序引发回忆,下阕从想象故国转回现实处境

2. 语言艺术:白描与夸张并用,"一江春水"的比喻突破前人"一瓢愁""半江愁"的局限

3. 情感张力:帝王视角与囚徒处境的强烈反差,形成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感

4. 词史地位:将词从宴乐工具提升为抒怀载体的关键作品,开创"以血书者"的创作范式

范文一

李煜将个体体验提炼为人类共通的永恒困境。词中"春花秋月"的循环与"何时了"的诘问,揭示存在本质的荒诞感。当词人凝视月光下的故国幻影,实则是所有追忆者共同面对的镜像——我们都在时间的长廊里寻找永远消逝的风景。"朱颜改"的不仅是宫人容颜,更是历史暴政对文明的摧残印记。这种将个人悲剧转化为存在之思的深度,正是其超越时代的原因。

范文二

全词运用多重感官构建记忆迷宫。"东风"的触觉、"月明"的视觉、"雕栏"的质感记忆,共同激活被封存的故国体验。最精妙处在于时空的错位缝合:此刻囚徒与昔日君主、汴京小楼与金陵宫阙在词中同时在场。这种艺术处理,恰似现代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通过意象碰撞产生新的意义。末句的春水不仅是比喻,更是情感洪流的实体化呈现,开创了中国抒情文学的新范式。

关于《虞美人》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了(liǎo终止)、砌(qì台阶)、朱颜(红润面容,代指青春)

2. 文学常识:李煜词分期(前期宫廷享乐、后期亡国哀思)、词牌起源(项羽虞姬故事)

3. 艺术手法:对比(今昔/哀乐)、比喻(愁与春水)、设问(强化抒情效果)

4. 意象系统:东风(毁灭力量)、明月(永恒见证)、春水(愁绪载体)

5. 后世评价:王国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朱颜改:__________

(2)了:__________

答案:

(1)青春容颜消逝/政权更替

(2)终结

解析: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多义词。

二、主旨理解

题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设问与比喻的复合手法,将抽象愁绪具象化为可视可感的长江春水。

解析:注意分析"几多"的疑问功能与"恰似"的衔接作用。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与本词愁绪表达的异同。

答案:同:均表现愁之深重;异:《相见欢》侧重愁的纠缠状态,《虞美人》强调愁的体量与流动感。

解析:需结合具体意象分析情感质地的差异。

四、名句赏析

题目:赏析"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深层含义。

答案:表面写春风又至的自然现象,深层暗示亡国周年的心理创伤,"又"字包含对命运轮回的绝望。

解析:需联系"东风"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象征意义。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本词"将个人痛苦转化为审美体验"的艺术价值?

答案示例:李煜将囚徒之痛升华为对人类普遍困境的观照,使个体遭遇获得永恒意义,这种"痛感美学"影响后世悲剧创作。

解析:需从艺术转化机制的角度展开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