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时间:2025-09-22 15:19:02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本文围绕清代姚鼐的经典游记《登泰山记》,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写景技法与思想内涵。

原文

《登泰山记》·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汇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注入济水。南北分界处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出发,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山谷,跨过长城边界,抵达泰安。当月丁未日,与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从南面山脚攀登。四十五里山路全用石板铺成台阶,共七千多级。

注释

阳/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体现古汉语地理方位表述。

(xiàn):边界,此处指长城作为地理分界线的标志。

(dèng):石阶,突出泰山人工修葺的登山路径特征。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姚鼐辞官后游历山水,此行为其晚年代表作。

创作背景

姚鼐晚年推崇“桐城派”文风,主张“义理、考据、辞章”合一。此篇写于他辞去四库馆职务后,借登泰山抒写超脱官场、回归自然的心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地理方位开篇,按时间顺序记述行程,结尾聚焦日观峰观日出,层次分明。

2. 语言:用词精确,如“乘风雪”的“乘”字凸显风雪中疾行的动态。

3. 思想:隐含对儒家“仁者乐山”的呼应,体现作者对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思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登泰山记》以冷峻笔法勾勒泰山雄姿。开篇“阳谷入汶,阴谷入济”八字,将山水脉络梳理得清晰如地图。姚鼐善用短句,如“乘风雪”“越长城之限”,动词凝练有力,暗含冲破束缚的象征意义。文中未直接抒情,但“七千有余”的台阶数量描写,已暗示攀登之艰与作者坚韧心志。

范文二

姚鼐笔下的泰山兼具地理学家的严谨与文人的诗意。他精确标注日观峰位置,又通过“砌石为磴”的细节展现人力对自然的改造。全文无一处夸张比喻,却在平淡叙述中传递出对自然的敬畏。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正是桐城派“雅洁”文风的典型体现。

关于《登泰山记》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阳/阴(方位词)、限(边界)、磴(石阶)、乘(冒着)。

文学常识: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合一。

意象意境:泰山象征儒家文化精神,风雪暗示人生困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阳谷皆入汶:__________

(2)越长城之限:__________

答案:

(1)山南面的山谷

(2)边界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乘风雪”三字有何深意?

答案:既实写严寒天气,又隐喻作者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的写作特点。

答案:用具体数字和“砌石”细节,突出泰山人工修葺的规模,体现纪实风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