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注释和赏析

【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注释和赏析

时间:2025-09-10 16:57:01

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注释与鉴赏

陆游晚年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以风雨夜为背景,抒写壮志未酬的悲愤与老当益壮的豪情。本文提供原文、白话译文、详细注释,并深入解析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附鉴赏范文及考试重点整理。

原文

【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挺直躺在孤寂的村庄里并不自怨自艾,

仍想着为国家守卫边疆轮台。

夜深人静躺着听那风吹雨打声,

披甲战马踏过冰河的景象闯入梦中。

注释

僵卧:挺直躺着。"僵"字既写实老病之躯,又暗含不屈姿态。

轮台:汉代西域地名,代指边疆战场。陆游诗中常以"轮台"象征抗金前线。

夜阑:夜深。"阑"作"尽"解,强化时间维度。

铁马:披铁甲的战马。与"冰河"组合构成典型边塞意象。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绍熙三年(1192年)冬,陆游68岁闲居山阴时。诗人遭主和派排挤已赋闲二十余年,然金兵南侵威胁未除。是年江淮水患后爆发饥荒,朝廷赈灾不力,更添其忧愤。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寓情于景。由"卧"起笔,以"梦"收束,形成闭环。

2. 语言艺术:"僵"与"尚"的转折,"听"与"入"的承接,四句间存在严密逻辑链条。

3. 思想内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联结,梦境描写突破时空限制,体现"诗魂不灭"的创作观。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陆游此诗最动人处在于现实与梦境的强烈反差。风雨交加的寒夜,衰老多病的诗人独卧孤村,生理的"僵"与精神的"不屈"形成第一重对比;眼前凄清景象与梦中铁马冰河的壮阔画面构成第二重对比。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特别指出:"放翁七绝,至老愈壮,'铁马冰河'四字,可作其晚年诗格注脚。"

范文二

诗中"不自哀"三字堪称诗眼。传统文人遭遇贬谪多作穷愁之语,陆游却将个人悲苦转化为家国忧思。钱钟书《谈艺录》认为:"陆游诗中的'梦'不是逃避现实的温柔乡,而是延续壮志的虚拟战场。"这种将现实缺憾转化为艺术张力的手法,正是宋诗理趣的典型表现。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现存诗作九千余首。

2. 关键字词:轮台(边疆代称)、夜阑(夜深)、铁马(战马)。

3. 艺术手法:虚实相生(现实风雨/梦中战场)、对比衬托(老病之躯/壮烈情怀)。

4. 思想内涵:爱国主义精神,老骥伏枥的进取意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尚思:__________

(2)夜阑:__________

答案:

(1)仍然想着

(2)夜深

二、主旨理解

题目:"铁马冰河入梦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梦境中战场景象的描写,表现诗人虽年老体衰仍心系战事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三组对比:僵卧病躯与壮心不已的对比,孤村静夜与铁马冰河的对比,现实困顿与理想豪情的对比。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对"僵卧孤村不自哀"的理解。

答案示例:诗句启示我们面对困境时应超越个人得失,将小我融入大我。如当代扶贫干部驻守偏远山区,正是这种精神的现代传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