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什么意思全诗出处赏析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什么意思全诗出处赏析

时间:2025-09-23 15:38:01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全诗出处与哲理赏析

本文解析明代民歌《桂枝儿》中的经典名句,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揭示其蕴含的爱情哲理与审美观。

原文

《桂枝儿·咏调》

明·无名氏

色不迷人人自迷,

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能相会,

三笑徒然当一痴。

译文

美色本不会迷惑人,是人自己沉溺其中;

在爱慕者眼中,普通女子也如西施般美丽。

若有缘分,即使相隔千里也能相遇;

若无真心,多次欢笑也不过是一场痴妄。

注释

色不迷人人自迷:强调主观情感对认知的影响,非客观之美迷惑人。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此处代指绝色佳人。

三笑:化用唐伯虎“三笑姻缘”典故,暗指表面殷勤未必代表真情。

艺术表现:前两句直白说理,后两句以对比强化缘分与真心的辩证关系。

创作背景

明代中后期市井文化繁荣,民歌俚曲盛行。此诗出自民间歌谣集《桂枝儿》,反映当时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对世俗婚恋观的反思。作者不详,语言风格贴近口语,具有鲜明的市民文学特征。

作品解析

1. 结构:四句成章,前两句提出观点,后两句延伸论证,形成“总-分”逻辑。

2. 语言:俚俗直白,“自迷”“徒然”等词直击人性弱点。

3. 思想:批判以貌取人的肤浅,肯定情感的主观能动性。

4. 艺术特色:巧用典故与对比,将抽象哲理具象化。

鉴赏范文

范文一:主观审美的双重力量

诗句揭示爱情中主观审美的双面性:既可超越客观标准创造“西施”,亦可能因盲目陷入“自迷”。明代思想家李贽曾提出“童心说”,与此诗呼应——纯粹的情感体验往往打破世俗评判。后两句以“缘”与“笑”的对比,暗示真正的情感联结需超越表象,具有启蒙色彩。

范文二:民歌中的婚恋观突破

在程朱理学主导的明代,此诗以市井语言挑战传统婚恋观。将选择权归于个人情感而非礼教规范,“出西施”的比喻实际消解了美的绝对标准。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评价此类民歌“刺人心髓”,正因其直指人性本真,与主流文学形成有趣互补。

关于本诗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明代民歌的代表性集《桂枝儿》《山歌》。

关键字词:西施(xī shī,借代修辞)、徒然(tú rán,白费心力)。

意象意境:“千里相会”象征超越空间的真挚情感,“三笑”反讽虚情假意。

哲理核心:主观情感对认知的影响,缘分与真心的辩证关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徒然”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白白地、无实际意义地,指没有真心的欢笑只是表面行为。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情人眼里出西施”反映的审美观。

答案:强调审美的主观性,爱情中的情感因素可使平凡事物显现非凡价值。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诗经·关雎》与本诗的爱情表达差异。

答案:《关雎》以比兴手法表现含蓄追求,本诗直白讨论情感主观性,体现不同时代的表达风格。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色不迷人人自迷”的哲理深度。

答案:采用倒装句式突出主体责任,揭示外物仅是诱因,关键在于人的自我选择。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本诗,论述如何理解现代社会的“滤镜现象”。

答案示例:诗句预见了情感滤镜的普遍性——当人投入感情时,会主动美化对象,这与社交媒体中的形象修饰本质相通,均体现主观认知对客观现实的重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