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从军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代表作之一,以边塞军旅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悲苦。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诗歌原文、逐句翻译、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原文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
白天登上高山眺望烽火,黄昏在交河边饮马。
行军的士兵在风沙中敲击刁斗,公主的琵琶声充满幽怨。
荒野的云延伸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与大漠相连。
胡雁夜夜哀鸣飞过,胡人的眼泪双双落下。
听说玉门关仍被阻断,只能拼上性命跟随轻车前进。
年复一年战死的尸骨埋在荒野,只看到葡萄传入汉家宫廷。
注释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交河:古地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刁斗:古代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煮饭,夜间敲击巡更。
公主琵琶: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时弹奏琵琶的典故。
玉门犹被遮:指边关战事未停,归路被阻。
蒲桃:即葡萄,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
创作背景
李颀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唐朝与西北少数民族战事频繁。诗人通过描写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表达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和平的向往。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七言古诗形式,前六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层次分明。
2. 语言凝练有力,"野云万里"、"雨雪纷纷"等意象营造出苍凉的边塞氛围。
3. 思想深刻,通过"战骨埋荒外"与"蒲桃入汉家"的对比,揭露战争代价。
4. 艺术特色鲜明,运用典故和对比手法增强表现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李颀《古从军行》以悲壮的笔调描绘边塞军旅生活。诗中"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两句,通过广袤荒凉的景象烘托出征人的孤独与艰辛。诗人巧妙运用视觉与听觉描写,"刁斗风沙暗"、"琵琶幽怨多"等句使读者仿佛置身战场。结尾"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的强烈对比,深刻揭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范文二
这首边塞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意象的运用。"胡雁哀鸣"与"胡儿眼泪"构成双重悲鸣,暗示战争给双方人民都带来痛苦。"玉门犹被遮"一句既写实又象征,暗示归家无望的绝望。全诗以"望烽火"始,以"入汉家"终,形成完整的叙事结构,体现了李颀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
关于《古从军行》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烽火、刁斗、琵琶、玉门、蒲桃
文学常识:李颀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
知识要点:诗歌的对比手法和意象运用
意象意境:荒凉大漠、哀鸣胡雁象征战争苦难
知识全解:理解诗歌反战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刁斗:__________
(2)蒲桃: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军中用具,白天煮饭,夜间巡更
(2)葡萄
二、主旨理解
问:"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造成大量伤亡的痛心,以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不顾将士死活的批判。
三、比较鉴赏
题目:《古从军行》与王昌龄《从军行》在主题上有何异同?
答:同:都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异:李诗侧重批判战争,王诗多表现将士豪情。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的艺术效果。
答:通过"哀鸣"与"眼泪"的意象,渲染悲凉气氛,暗示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的痛苦。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的现实意义?
答:诗句揭示了战争往往以百姓生命为代价换取统治者享乐的历史规律,警示人们要珍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