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壁上观:典故溯源与文学解析
本文围绕"作壁上观"这一经典典故展开,通过原文呈现、白话翻译、注释解析等多维度剖析,揭示其历史渊源与文学价值。读者将了解该典故的完整故事、深层含义及在诗词中的艺术表现。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汉)司马迁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
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
诸将皆从壁上观。
白话译文
十余路诸侯援军在钜鹿城外扎营,
无人敢出兵作战。
直到楚军进攻秦军时,
诸侯将领仍只在营垒上观战。
注释解析
【钜鹿】今河北平乡,秦末决战地。"壁"指军营防御工事,读作bì。
【纵兵】派遣军队作战,体现诸侯的怯战心理。
【壁上观】核心典故,字面指在营垒观战,引申为袖手旁观。
艺术表现:通过"莫敢""皆"等副词形成强烈对比,突出项羽军的英勇与诸侯的懦弱。
创作背景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项羽率楚军与秦主力决战钜鹿。当时诸侯联军虽达十余万,却因畏惧秦军而不敢参战,这段记载成为司马迁塑造项羽英雄形象的重要铺垫。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先抑后扬手法,以诸侯怯战反衬项羽破釜沉舟的决绝。
2. 语言特色:"壁上观"三字凝练传神,后世演变为固定成语。
3. 思想内涵:揭示战争中观望心态的危害,彰显主动担当的精神价值。
4. 艺术影响:为"破釜沉舟""以一当十"等成语的诞生提供历史语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司马迁以白描手法记录的历史场景,蕴含着深刻的叙事智慧。"诸将皆从壁上观"的静态描写,与后文项羽"呼声动天"的激战场面形成戏剧性对比。这种克制而精准的笔法,既符合史家"实录"原则,又通过空间位置的差异(壁上与战场)暗含价值评判。诸侯将领居高临下的物理姿态,恰恰反衬出其精神层面的卑微怯懦。
范文二
"作壁上观"的文学魅力在于其意象的复合性。军营壁垒既是实体防御工事,更是心理隔阂的象征。这个典故后来演变为对消极处世态度的批判,但其原始语境中的军事决策复杂性值得注意——诸侯军并非单纯怯战,更是对楚军实力的观望评估。这种历史细节的张力,使成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阐释空间。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钜(jù)鹿、壁(bì)上观、纵(zòng)兵
2. 文学常识: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汉代纪传体通史
3. 知识要点:成语"作壁上观"的出处及引申义
4. 意象分析:"壁"的双重象征(实体/心理)、"观"的被动性
5. 历史背景:钜鹿之战在秦末战争中的转折意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壁上观:__________
(2)纵兵:__________
答案:
(1)在营垒上观望战事
(2)派遣军队出战
二、主旨理解
问:司马迁记录诸侯"作壁上观"有何深意?
答:通过对比突出项羽的英勇果敢,揭示观望心态可能导致错失良机,体现史家对历史人物行为的价值判断。
三、比较鉴赏
题目:《史记》与《资治通鉴》对钜鹿之战的记载有何不同?
答案:《史记》侧重人物刻画,通过细节描写突出项羽形象;《资治通鉴》更注重战争过程叙述,体现司马光的资政视角。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诸将皆从壁上观"的艺术效果
答案:用静态场景暗示人物心理,"皆"字强调普遍性,为后文项羽的主动出击埋下伏笔,在平静叙述中蕴含强烈对比。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作壁上观"的警示意义
答案示例:在社会公共事件中,袖手旁观可能导致集体利益受损;个人发展中也需避免过度保守而错失机遇,应当培养主动担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