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小说戏曲《长亭送别》原文与翻译、赏析
《长亭送别》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经典片段,描写崔莺莺与张生长亭分别的缠绵悱恻之情。本文通过原文、译文及多角度解析,展现其语言艺术与情感张力。
原文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译文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飘着白云,地上落满菊花,西风急促,北方的大雁向南飞去。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得如醉?定是离别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我们相见太晚,怨你离去太快。柳丝虽长却系不住你的骏马,恨不得请稀疏的树林挂住斜阳。马儿慢吞吞地走,车儿快快地跟。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转眼又要分离。听到一声“我走了”,手镯顿时松脱;远远望见十里长亭,人已消瘦。这般离恨谁能明白!
注释
【碧云天】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以秋景渲染离愁。
【霜林醉】比喻手法,将枫叶红艳比作醉容,暗含泪染之意。
【玉骢(cōng)】青白色的骏马,借指张生的坐骑。
【破题儿】唐宋科举考试开篇称“破题”,此处喻指离别开端。
【松了金钏(chuàn)】夸张手法,形容因悲痛而消瘦,手镯滑落。
创作背景
元代科举废止近八十年,文人多投身杂剧创作。王实甫将唐元稹《莺莺传》改编为《西厢记》,强化反礼教色彩。此折写于张生赴考之际,反映元代士人功名与爱情的矛盾。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双调套曲形式,【端正好】写景起兴,【滚绣球】抒情递进,符合元杂剧“起承转合”范式。
2. 语言艺术:善用叠词“迍迍”“快快”,形成声韵回环;炼字“染”“挂”极具画面动感。
3. 情感表达:通过“松钏”“减肌”的身体叙事,将抽象离愁具象化,开创戏曲心理描写新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碧云天”四句以密丽之笔勾画深秋图景,色彩对比强烈。天蓝、花黄、枫红构成视觉冲击,而“西风”“雁飞”暗含时间流逝的焦虑。最妙在“染”字,将泪与霜林通感交融,使自然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移情手法,较之直抒胸臆更显婉曲深致。
范文二
“柳丝长玉骢难系”二句展现元代戏曲的时空想象力。柳丝系马本是寻常比喻,但“倩疏林挂斜晖”则突破物理限制,赋予树林人性化功能。这种浪漫主义表达,既体现崔莺莺挽留时光的迫切,又暗含对封建功名制度的批判——斜晖象征的科举之路,终究要带走爱人。
关于《长亭送别》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王实甫与关汉卿并称“元曲四大家”,《西厢记》突破“一人主唱”体制。
2. 关键字词:迍(zhūn)迍:行动迟缓貌;破题儿:开端;钏(chuàn):手镯。
3. 意象体系:长亭(送别符号)、柳丝(挽留意象)、斜晖(时间隐喻)。
4.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夸张修辞、通感运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曲中的意思:
(1)倩:__________
(2)破题儿:__________
答案:
(1)请、央求
(2)事情的开端
解析:“倩”在元代口语中作动词用;“破题儿”需联系科举文化理解。
二、主旨理解
问:“晓来谁染霜林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以拟人手法将离人泪与枫林红艳相联系,既写秋色绚烂,又暗示离别泣血之痛,体现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
解析:注意“染”“醉”二字的情感投射作用。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长亭送别》与柳永《雨霖铃》的离别描写差异。
答:王实甫侧重肢体语言刻画(松钏减肌),柳永多用环境烘托(寒蝉骤雨);前者体现戏剧表演性,后者保留词体含蓄性。
解析:需结合文体特征分析表现手法差异。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的艺术效果。
答:通过“行”与“随”的速度对比,形成戏剧性张力。“迍迍”“快快”叠词运用,既摹状又传情,展现崔莺莺欲留不得、欲跟不能的矛盾心理。
解析:叠词效果需结合人物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