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译文与赏析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译文与赏析

时间:2025-09-09 10:38:01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译文与赏析

郑燮的《竹石》以竹喻人,展现坚韧不屈的精神品格。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解读这首咏物诗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

原文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子牢牢咬住青山绝不松懈,

它的根须原本扎在碎裂的岩缝里。

历经千万次磨折击打依然刚劲挺立,

任凭你刮来东西南北的狂风。

注释

【咬定】拟人手法,"咬"字体现竹与青山共生死的决绝。

【破岩】指风化碎裂的岩石,暗示生存环境恶劣。

【坚劲】"劲"读jìng,形容竹质刚健有力。

【任尔】"尔"指代狂风,表现蔑视困难的态度。

典故化用:末句暗含《诗经·郑风》"风雨如晦"的逆境意象。

创作背景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郑燮任潍县知县时作。时值山东大旱,其赈灾举措遭权贵阻挠,此诗借竹明志,展现"为民请命九死未悔"的为官信念。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写竹的生存状态,后两句写竹的精神品格,形成由实到虚的升华。

2. 语言:"咬""立""任"三个动词精准有力,拒绝使用虚词修饰。

3. 思想: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物化为竹石意象。

4. 艺术:通篇未提"人"字,却处处可见士大夫风骨,比兴手法登峰造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郑板桥的咏竹诗向来有"画骨"之誉。此诗前两句如工笔白描,以"咬定""立根"勾勒出竹的物理形态;后两句转为泼墨写意,用"千磨万击"的抽象笔触表现精神境界。最妙在"任尔"二字,将自然界的风拟人化为敌对势力,这种"与天地对话"的写法,比直接抒情更具震撼力。清代诗评家方东树称其"字字有金石声",正是指这种人格力量的自然外化。

范文二

在郑燮笔下,竹子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腾。"破岩"象征封建官场的倾轧,而"东西南北风"暗喻各方政治压力。诗人突破传统咏物诗的审美局限,赋予竹石以抗争哲学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动词均采用去声字(咬、立、任),形成斩钉截铁的节奏感,与内容刚健的特质高度统一。这种"以声写气"的手法,开创了清代咏物诗的新境界。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劲(jìng) 尔(ěr) 岩(yán)

2. 文学常识:郑燮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三绝

3. 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拟人化、白描与写意结合

4. 核心意象:竹-气节 石-坚定 风-磨难

5. 思想内涵:表现士大夫在逆境中的坚守精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咬定:__________

(2)任尔:__________

答案:

(1)紧紧抓住不放

(2)任凭你

二、主旨理解

题目:"千磨万击还坚劲"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

答案:表现面对磨难依然保持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彰显儒家"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郑燮《竹石》与王冕《墨梅》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同:均用托物言志手法;异:郑诗重动态抗争(咬/任),王诗重静态自守(不要人夸),前者更具战斗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立根原在破岩中"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用"破岩"反衬竹的顽强,恶劣环境与强大生命力形成强烈对比,"原"字强调本性使然,为后文精神刻画埋下伏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