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八阵图》壮志凌云诗赏析
本文通过解读杜甫《八阵图》,展现其借古迹抒怀的深沉笔力,解析诗中蕴含的历史慨叹与壮志未酬之情。读者将了解诗作背景、艺术手法及杜甫晚年的精神世界。
原文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诸葛亮辅佐蜀汉成就三国鼎立之功,其名因八阵图而永垂不朽。
江水奔流而阵石岿然不动,遗憾先主刘备因伐吴而断送大业。
注释
功盖三分国:盖,超越。指诸葛亮功绩超越三国时代其他人物。
八阵图:传为诸葛亮所布石阵,位于夔州(今重庆奉节),象征其军事才能。
石不转:双关语,既指阵石稳固,又暗喻诸葛亮忠诚不渝。
遗恨失吞吴:刘备为关羽复仇伐吴,导致蜀汉衰败,成为历史遗憾。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当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诗人借咏怀诸葛亮,寄托对时局的忧虑与自身抱负难展的悲愤。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赞诸葛亮功业,后两句转写历史遗憾,形成强烈反差。
2. 语言:用“盖”“成”等动词凝练概括,以“石不转”的意象深化主题。
3. 思想:表面咏史,实则讽喻当朝统治者缺乏远见,暗含诗人忧国之情。
4. 艺术特色:以小见大,通过八阵图遗迹,展现宏阔的历史视角。
鉴赏范文
范文一:石阵中的历史回响
杜甫以二十字浓缩诸葛亮的生平与遗憾。“江流石不转”既是写实,又赋予阵石人格化特征,象征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末句“遗恨”二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交织,体现杜甫咏史诗“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范文二:壮志与遗憾的双重变奏
诗中“功盖”与“遗恨”形成强烈对比。前两句如金石铿锵,后两句似江水呜咽。杜甫借诸葛亮故事,暗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决策失误,展现诗人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成为后世咏史诗的典范。
关于《八阵图》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盖(gài,超越)、遗恨(yí hèn,未了的遗憾)、吞吴(tūn wú,指刘备伐吴)。
文学常识:杜甫晚年律诗风格沉郁,善用历史典故;八阵图与《三国志》记载相关。
意象意境:“石不转”象征忠贞不渝,“江流”暗喻历史变迁,构成时空交错的苍茫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功盖:__________
(2)遗恨:__________
答案:
(1)功绩超越
(2)未尽的遗憾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江流石不转”的双重含义。
答案:既描写八阵图遗迹历经江水冲刷仍屹立不倒的自然景象,又隐喻诸葛亮忠贞不二的精神品格。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杜甫《八阵图》与李商隐《筹笔驿》对诸葛亮评价的异同。
答案:同:均赞颂诸葛亮才能。异:杜甫侧重历史遗憾,李商隐突出“天命难违”的悲凉,体现晚唐诗人对命运的无奈。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遗恨失吞吴”,谈谈历史决策的重要性。
答案示例:刘备因私愤伐吴导致蜀汉衰败,说明重大决策需理性权衡利弊,个人情感可能影响全局,具有现实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