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唐)白居易《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白居易《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9-20 13:38:01

白居易《忆江南》的江南情韵与艺术探微

白居易晚年追忆江南风物的名篇《忆江南》,以简练笔墨勾勒出水乡的秀丽风光与人文气息。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到多维鉴赏,完整呈现这首小令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

原文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多么美好,那里的风景我从前就熟悉。

朝阳映照下的江畔红花比火焰更鲜艳,春天的江水绿得仿佛能浸透蓝草。

叫我怎能不怀念江南?

注释

【谙】ān:熟悉。诗人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对江南风物有深刻记忆。

【红胜火】以火焰喻花色之浓烈,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印象转化为温度感知。

【绿如蓝】"蓝"指蓼蓝草,其汁液可作青色染料。此处通过植物意象强化水色之澄澈。

【能不忆】反问句式收尾,将客观景物描写升华为主观情感迸发。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开成三年(838年),白居易67岁闲居洛阳时。晚年诗人追忆穆宗长庆年间(822-824)任杭州、苏州刺史的经历,将江南春日印象浓缩为二十七字小令。此时唐王朝已现衰象,词中对江南的追忆暗含对盛唐气象的缅怀。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总"布局,首句点题,中二句对仗写景,末句反问抒情,符合早期词体由诗向词过渡的特征。

2. 色彩运用:红绿对比形成视觉冲击,"火"与"蓝"的意象选择暗合五行学说中南方属火的观念。

3. 时空处理:通过"旧曾谙"将过去记忆与当下追忆叠合,创造双重时空的艺术效果。

4. 语言风格:突破宫廷词藻堆砌的窠臼,以口语化表达实现"老妪能解"的通俗美学追求。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小令最动人处在于色彩的戏剧性呈现。诗人捕捉江南春日最具张力的两个瞬间:朝霞染红的江花与春水浸润的碧波。"红胜火"的夸张比喻不仅写色相之浓,更传递生命的热烈;"绿如蓝"则通过植物染料的联想,赋予江水以沉淀的质感。两种原色在词中形成视觉交响,恰似画家用浓墨重彩点染的写意小品。

范文二

白居易以政治家身份写江南,别有深意。词中"旧曾谙"三字暗含治理者的观察视角,那些绚烂风景背后,是诗人疏浚六井、修筑湖堤的民生工程。当垂暮之年回望江南,不仅怀念自然风光,更眷恋施展政治抱负的岁月。这种将个人仕途记忆融入风物描写的笔法,使作品超越一般山水诗词的格局。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此词是现存最早以"忆江南"为词牌的作品,开创了后世江南怀古题材的先河。

2. 核心意象:"江花"与"江水"构成江南水乡的典型符号系统,红绿对比成为后世描绘江南的经典范式。

3. 艺术手法:比喻的递进使用("胜""如")、时空转换技巧、口语化抒情方式。

4. 思想内涵:通过地域记忆表达对盛唐文化的追慕,反映中唐文人普遍的地域文化认同。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谙:__________

(2)蓝:__________

答案:

(1)熟悉

(2)蓼蓝草,古代青色染料植物

解析:需结合唐代植物学知识及诗词用典传统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能不忆江南"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案:以反问句式收束全篇,将景物描写升华为情感抒发,强化对江南的深切眷恋。

解析:末句打破前文工整结构,用口语化表达实现情感迸发。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白居易《忆江南》与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抒情角度差异。

答案:白词侧重官宦视角下的自然记忆,韦词着眼游子眼中的市井风情;前者色彩浓烈,后者细节白描。

解析:需注意诗人身份差异对创作视角的影响。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中色彩描写的文化内涵?

答案示例:红色在唐代象征生机与祥瑞,诗人通过极端化色彩处理,既写实又写意,体现对南方生命力的礼赞。

解析:需联系唐代色彩审美与地域文化特征作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