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蒿里行》原文与翻译、赏析

《蒿里行》原文与翻译、赏析

时间:2025-09-13 15:00:03

《蒿里行》原文与翻译、赏析

《蒿里行》是东汉末年曹操的代表作之一,以悲悯的笔触描绘了战乱中百姓的苦难,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详细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

原文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

关东的义士们,起兵讨伐暴虐的董卓。

最初约定在盟津会师,一心直指长安。

军队虽联合却各怀异心,犹豫不前如雁阵分散。

利益之争导致内讧,不久便自相残杀。

袁术在淮南称帝,袁绍在北方刻制玉玺。

战甲长满虱子,百姓大量死亡。

白骨暴露荒野,千里之地听不到鸡鸣。

幸存者百不存一,想起这些令人肝肠寸断。

注释

关东有义士:指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义士"暗含讽刺。

踌躇而雁行:雁阵形容军队松散,"踌躇"揭示将领迟疑。

嗣还自相戕:"戕"(qiāng)指互相杀害,影射袁绍、公孙瓒之战。

白骨露于野:化用《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意象,强化悲凉氛围。

创作背景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后途经旧战场,目睹连年征战的惨状。此时袁绍病亡,其子内斗,北方尚未统一。诗人以亲历者视角记录时代悲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八句写军阀混战,后六句转写民生疾苦,形成强烈对比。

2. 语言艺术:"铠甲生虮虱"以细节写战争漫长,"无鸡鸣"用听觉反衬死寂。

3. 思想内涵:突破乐府旧题哀悼个体的传统,扩展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曹操以史家笔法重构乐府诗。《蒿里行》的叙事从联军集结到分崩离析,再到民生凋敝,层层递进。尤其"白骨露于野"二句,用白描手法达到惊人效果。汉代乐府多写个人命运,此诗却将蒿里(葬地)意象升华为时代墓碑,开创了建安文学"实录精神"的先河。

范文二

诗中暗含双重讽刺。表面写关东联军"义士"讨贼,实则揭露其争权本质;结尾"断人肠"看似抒情,实为政治宣言。曹操作为实际掌权者,通过暴露战争创伤来论证统一的必要性。这种以悲悯包裹政治诉求的手法,成为其诗歌的独特标志。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乐府旧题原为丧歌,曹操借古题写新事。

2. 关键字词:戕(qiāng)、虮(jǐ)、玺(xǐ)。

3. 艺术手法:对比(军阀混战vs百姓苦难)、细节描写(生虮虱)。

4. 意象分析:"蒿里"象征死亡,"雁行"比喻军队涣散。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乃心在咸阳:__________

(2)势利使人争:__________

答案:

(1)本意指向长安(借指朝廷)

(2)权势与利益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生民百遗一"反映的社会现实。

答案:通过具体数字呈现战乱造成的惨重伤亡,揭露军阀混战的反人民本质,体现诗人的人道主义关怀。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蒿里行》与王粲《七哀诗》的视角差异。

答案:曹操以宏观视角展现时代全景,王粲通过"路有饥妇人"的个案折射乱世。前者重历史记录,后者重情感共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