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以白描手法抒写羁旅思乡之情,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维度解析这首经典小令。
原文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翻过一道道山,涉过一道道水,
向着山海关外前行,深夜里千座营帐亮着灯火。
风声一阵紧,雪片一阵密,
搅碎思乡的梦无法入睡,故乡可没有这般风雪声。
注释
【榆关】山海关古称,明代重要关隘。"那畔"指关外,暗示远离中原。
【千帐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驾东巡时,夜间所见军营连绵的壮观景象。
【聒碎】"聒"(guō)指声音嘈杂,此处将风雪拟人化,表现环境对心理的压迫感。
【故园】特指北京什刹海畔的明珠府邸,与塞外苦寒形成强烈对比。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以御前侍卫身份扈从康熙帝东巡祭祖。这支三万人的队伍经山海关至盛京(沈阳),途中遭遇暴风雪。作为满族贵族却深受汉文化熏陶的词人,在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张力中,写下这首兼具雄浑与婉约的经典。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下阕均采用"三字句+七字句"的节奏,形成行军般的律动感。空间上的"山程水程"与时间上的"风更雪更"相互呼应。
2. 语言艺术:重复使用"一程""一更"的递进句式,强化跋涉的艰辛。末句"故园无此声"以否定式表达,比直写思念更显张力。
3. 意象运用:千帐灯火与风雪交加构成壮阔画面,而"梦不成"的细节又将宏阔场景拉回个体体验。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小令最动人处在于空间转换的艺术。上阕"山一程,水一程"以平视角度展开行军画卷,下阕"风一更,雪一更"转为听觉感知。当读者随词人跋涉至"夜深千帐灯"的雄浑场景,却突然被风雪声拉回孤寂的内心世界。这种由外而内、由物及心的转折,正是纳兰词"以壮景写哀情"的典型笔法。
范文二
"故园无此声"五字堪称词眼。表面上写塞外风雪与京城气候的差异,深层却暗示着文化认同的冲突。作为叶赫那拉氏后裔,纳兰性德对满族发源地本应有归属感,但汉文化的浸润使其产生精神上的"乡愁"。这种矛盾心理使作品超越普通羁旅诗,具有文化人类学的特殊价值。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纳兰性德属清初"京华三绝"之一,词风近李煜,有《饮水词》传世。
2. 重点字词:榆关(山海关古称)、聒(guō)碎、那畔(那边,指关外)。
3. 艺术手法:白描与烘托并用,空间转换与感官描写结合。
4. 核心意象:千帐灯(壮阔军容)、风雪声(环境压迫)、故园(精神归宿)。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身向榆关那畔行__________
(2)聒碎乡心梦不成__________
答案:
(1)山海关的别称
(2)声音嘈杂使破碎
二、主旨理解
题目:"夜深千帐灯"与"故园无此声"形成怎样的对比?
答案:壮观的军旅场景与细腻的思乡情怀形成反差,外在的雄浑衬托内心的孤寂。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风一更,雪一更"的艺术效果
答案:运用叠词强化时间流逝感,拟声词"聒"字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突出环境对心理的侵扰。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本词中"故乡"的双重含义?
答案示例:既指地理意义上的北京宅邸,也暗喻词人精神归属的汉文化圈,反映满族文人的文化认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