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士不可以不弘毅章》意思赏析感悟

《士不可以不弘毅章》意思赏析感悟

时间:2025-09-19 15:38:02

《士不可以不弘毅章》意思赏析感悟

《论语·泰伯》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一章,以简练语言揭示了儒家对士人品格的核心要求。本文将从文本解读、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多角度剖析这一经典章句。

原文

《论语·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能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难道不遥远吗?"

注释

【士】古代知识阶层的统称,特指有道德修养的读书人。

【弘毅】弘:广大,指志向远大;毅:刚强,指意志坚定。二字合指宽广胸襟与坚韧品格。

【任重道远】"任"指肩负的使命,"道"指实践的道路,比喻责任重大且需长期奋斗。

【仁以为己任】将"仁"的道德理想作为个人使命,体现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死而后已】化用《尚书》"一息尚存,此志不懈"之意,强调终身践履的执着态度。

创作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曾子作为孔子晚年重要弟子,在儒学传承面临危机时强调士人的精神操守。本章实为对《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说的具体展开,反映儒家在动荡时局中对知识分子的品格期待。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总-分"论证,先提出核心命题,再以反问句式强化说理。

2. 语言艺术:双声叠韵词"弘毅"凝练传神,"重""远"的重复使用形成韵律美。

3. 思想内涵:构建了儒家士人的精神坐标系——以仁德为纵轴,以毅力为横轴。

4. 现实意义:突破了春秋时期"士"的阶层局限,为后世知识分子树立了普适性的人格标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本章以十四字浓缩儒家士人精神,堪称微言大义的典范。"弘毅"二字构成辩证统一体:无弘则毅易流于偏执,无毅则弘终成空谈。曾子巧妙运用"任重道远"的自然意象,将抽象的道德追求具象化为可见的精神长征。两个"不亦...乎"的反问,既保留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又透露出战国初期士人特有的忧患意识。这种将个人修养与天下责任相统一的表述,直接影响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形成。

范文二

在当代语境下重读本章,可见其超越时空的价值。"弘毅"精神实质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与现代社会需要的"工匠精神"形成奇妙呼应。曾子将"仁"的实践比作负重远行,暗示道德修养不是顿悟式的精神飞跃,而是日积月累的艰苦跋涉。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指出,此章特别强调"不可不"的绝对性,说明在儒家看来,弘毅并非高尚选择而是基本要求。这种刚性道德观,对消解当代社会的价值虚无主义具有镜鉴意义。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弘(hóng)毅(yì)、任(rèn)重(zhòng)道(dào)远(yuǎn)

2. 文学常识:本章出自《论语·泰伯》,是"孔门十哲"之一曾子的言论

3. 思想要点:士人精神四要素——远大志向、坚强意志、责任意识、持久毅力

4. 意象分析:"任重道远"包含三重意象:负重、长途、跋涉,象征道德实践的艰辛

5. 历史影响: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源头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弘毅:__________

(2)已:__________

答案:

(1)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2)停止

解析:需注意"弘毅"是并列结构复合词,不可拆解单字释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本章阐述的"士人精神"包含哪些核心要素?

答案:包含四大要素:①远大志向(弘)②坚强意志(毅)③责任意识(任重)④持久毅力(道远)。

解析:回答需完整对应原文四个关键词,体现儒家对士人品格的全面要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章与《孟子·公孙丑下》"富贵不能淫"段在士人品格塑造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处都强调精神操守;不同处在于本章侧重积极进取的品格建设,孟子段侧重消极防御的气节坚守。

解析:需注意战国初期与中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弘毅"精神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为克服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提供精神资源,引导人们建立持久价值追求,培养"十年磨一剑"的专业精神。

解析:需结合具体时代问题,避免空泛议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