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郑燮 竹石》原文赏析
《竹石》是清代书画家郑燮(号板桥)的代表作之一,以竹石为喻,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品格与独立精神。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等多角度解读这首诗,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
原文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子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
它的根原本就扎在破碎的岩石中。
历经千万次磨砺和打击依然坚韧挺拔,
任凭你刮来东西南北的狂风。
注释
咬定:拟人手法,形容竹子牢牢扎根的姿态。
破岩(pò yán):破裂的岩石,暗示生长环境恶劣。
千磨万击:夸张修辞,强调竹子经受的磨难之多。
任尔(rèn ěr):"任凭你"的文言表达,体现蔑视困难的豪情。
创作背景
郑燮晚年罢官归隐扬州,以卖画为生。此诗作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时值其艺术成熟期。诗中竹石意象既是对自身坎坷经历的隐喻,亦是对文人风骨的宣言。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两句写静态扎根,后两句写动态抗争,形成张力。
2. 语言艺术:"咬""立""任"等动词极具力度,赋予竹石人格化特征。
3. 思想内涵:通过恶劣环境中竹子的形象,讴歌逆境中坚守本真的精神境界。
4. 艺术特色:将文人画"以物喻志"的传统转化为凝练诗语,画面感与哲理性兼具。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竹石》最动人处在于将植物特性升华为精神图腾。"咬定"二字如金铁交鸣,既写竹根穿透岩缝的物理事实,更暗喻艺术家对理想的执着。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与"东西南北风"形成多维度空间对抗,而"还坚劲"三字如定海神针,在动态冲突中确立永恒价值。这种以简驭繁的表现手法,正是郑板桥"删繁就简三秋树"艺术主张的完美实践。
范文二
细读此诗可发现三重对照:竹与石的刚柔相济,根与岩的依附对抗,植物与风的力量博弈。郑燮巧妙利用这些自然关系,构建出知识分子在浑浊世道中的生存哲学。末句"任尔"的洒脱背后,实则是"立根"时的清醒选择。这种将道德选择寓于自然观察的写法,继承了中国咏物诗"不即不离"的传统,在清代题画诗中堪称典范。
关于《竹石》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咬定(yǎo dìng)、破岩(pò yán)、坚劲(jiān jìng)、任尔(rèn ěr)
文学常识:郑燮为"扬州八怪"之首,诗书画三绝,开创"六分半书"
意象解析:竹象征气节,石代表困境,风喻指外界压力
意境特征:在险恶环境中塑造岿然不动的审美形象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咬定:__________
(2)任尔:__________
答案:
(1)牢牢抓住
(2)任凭你
解析:需结合拟人修辞理解词语的特殊含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全诗通过竹石形象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答案:表达了在逆境中坚守立场、不畏艰难的可贵品格,展现了独立不屈的人格追求。
解析:注意抓住"破岩""坚劲"等关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通过夸张手法强化磨难程度,用"还"字形成转折,突出竹子愈挫愈勇的特性。动词"磨""击"给人以视听冲击,塑造出顽强抗争的生动形象。
解析:需从修辞、用词、节奏多角度分析。
四、比较阅读
题目:比较郑燮《竹石》与王冕《墨梅》在托物言志方面的异同
答案:相同处:均通过植物形象寄托人格理想。不同处:《竹石》侧重表现抗争精神,语言刚劲;《墨梅》着重抒发高洁情怀,笔调清雅。
解析:比较时需兼顾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