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宫春怨 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王昌龄的《西宫春怨》以深婉笔触刻画宫廷女子的孤寂哀怨,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心理暗示,展现唐代宫闱生活的压抑与无奈。本文将从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七绝的独特魅力。
原文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
译文
西宫夜晚静谧百花飘散芬芳,
想卷起珠帘却觉春愁绵长。
斜抱云和琴凝望深邃月色,
朦胧树影里隐约藏着昭阳。
注释
【西宫】唐代太极宫别称,失宠妃嫔居所。
【云和】古琴名,典出《周礼·春官》"云和之琴"。
【昭阳】汉成帝宠妃赵合德居所,代指得宠者宫殿。
【春恨】"欲卷"与"长"形成动作与心理的矛盾张力。
【朦胧句】以树影遮蔽昭阳的视觉阻隔,暗示君恩难及的绝望。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王昌龄任校书郎时,目睹后宫倾轧。唐代宫廷制度规定"无子妃嫔出居别宫",诗人借汉代昭阳典故,影射当时后宫女子命运。其《长信秋词》等宫怨诗皆成于此时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静景-动作-意象-隐喻"四层递进,由实入虚完成情感升华。
2. 语言艺术:"斜抱"的肢体语言与"深见"的视觉穿透,构成极具张力的画面组合。
3. 思想内涵:通过个体春怨折射整个宫闱制度的残酷,比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更显含蓄深刻。
4. 艺术特色:继承南朝宫体诗传统而突破其绮靡,开创"以淡笔写浓愁"的新境界。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斜抱云和"的细节堪称绝妙。琴本为抒怀之物,却与"深见月"构成垂直空间意象——人物低头抚琴的肢体语言与仰头望月的视线形成矛盾运动,暗示其内心挣扎。李颀《琴歌》"一声已动物皆静"写琴音之效,王昌龄却写抚琴不弹的静态,更显孤寂之深。末句"隐昭阳"三字尤见功力,既符合夜间视觉特征,又以物理阻隔象征君恩断绝。
范文二
王昌龄对光影的运用独具匠心。"朦胧树色"既是实景描写,又是心理投射。比较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的直白动作,王诗"欲卷珠帘"的迟疑更显含蓄。宋代《诗人玉屑》评此诗"不著怨字而怨意溢于言表",正指其通过嗅觉(花香)、触觉(帘动)、视觉(月色)的多感官描写,构建出立体的愁绪空间。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比直接哭诉更具艺术感染力。
关于《西宫春怨》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注音】云和(yún hé)、昭阳(zhāo yáng)、珠帘(zhū lián)
【文学常识】宫怨诗发展脉络:班婕妤《怨歌行》→谢朓《玉阶怨》→王昌龄宫怨七绝→王建《宫词》
【艺术手法】借代(昭阳)、矛盾修辞(静夜与春恨)、空间隐喻(树色遮蔽)
【意象体系】珠帘(阻隔)、云和琴(失语)、月光(冷寂)、百花香(反衬)
【主旨理解】通过妃嫔夜间独处场景,揭示封建制度对女性精神的摧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欲卷:__________
(2)深见:__________
答案:
(1)想要卷起(表现心理活动)
(2)清晰地看见(强调视觉穿透力)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朦胧树色隐昭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树影遮蔽昭阳宫的视觉描写,暗示主人公与帝王恩宠的永久隔绝,抒发绝望而无奈的复杂心绪。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昌龄《西宫春怨》与杜牧《秋夕》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
答案:王诗通过肢体细节和环境烘托含蓄抒情,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则用鲜明意象直写孤寂。前者重心理暗示,后者重画面营造。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斜抱云和深见月"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该句将人物动作与景物观察结合,"斜抱"显慵懒之态,"深见"含凝视之久,琴月意象构成清冷意境,为下句情感铺垫。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欲卷珠帘春恨长"中的矛盾心理?
答案示例:卷帘动作象征对外界的渴望,而"春恨长"表明现实阻碍,这种心理矛盾适用于现代社会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