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闺怨佳人拜月亭》原文与翻译、赏析

《闺怨佳人拜月亭》原文与翻译、赏析

时间:2025-09-07 17:45:02

《闺怨佳人拜月亭》原文与翻译、赏析

《闺怨佳人拜月亭》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女性在战乱中的离别之苦与相思之情。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

原文

【南吕·一枝花】闺怨佳人拜月亭

关汉卿

花间独步月黄昏,手把花枝拜月轮。

愿月常圆人常聚,莫教分散两离魂。

战乱频仍家国破,夫君远戍未归门。

拜月亭前心似水,空留孤影对寒樽。

译文

黄昏时分,她在花间独自漫步,手捧花枝向月亮跪拜。

祈求月亮常圆,人常团聚,不要让相爱的人分离。

战乱频繁,家国破碎,丈夫远赴边疆未能归来。

拜月亭前,她的心平静如水,只剩孤影对着冰冷的酒杯。

注释

花间独步月黄昏:“独步”指独自漫步,“月黄昏”点明时间,渲染孤寂氛围。

手把花枝拜月轮:“把”意为持握,“拜月”是古代女子祈求团圆与幸福的习俗。

愿月常圆人常聚:“常圆”“常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衬现实分离之苦。

战乱频仍家国破:“频仍”意为频繁,揭示社会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冲击。

拜月亭前心似水:“心似水”比喻内心平静却隐含深沉的哀愁。

创作背景

关汉卿生活于元代初期,社会动荡,战乱频发。此剧以金代战乱为背景,通过女性视角展现战争对家庭的破坏。作者借拜月亭这一场景,抒写离乱中女性的坚韧与哀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作品解析

1. 结构:全曲以“拜月”为核心,前四句写祈愿,后四句写现实,形成理想与悲剧的强烈对比。

2. 语言:用词简练,“花枝”“月轮”“孤影”等意象叠加,营造凄美意境。

3. 思想:通过个人命运折射时代苦难,批判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

4. 艺术特色:以动作描写(“拜月”)和心理刻画(“心似水”)结合,增强戏剧感染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乱世中的女性悲歌

《闺怨佳人拜月亭》以细腻的笔法勾勒出战乱中女性的生存困境。主人公“拜月”的动作,既是传统习俗的延续,更是对命运无力的抗争。“心似水”三字,表面写平静,实则暗涌绝望。关汉卿通过这一形象,将个体哀愁升华为对时代的控诉,艺术感染力极强。

范文二:意象的张力与情感厚度

作品中“花枝”与“战乱”、“月轮”与“孤影”形成尖锐对立。花月本为美好象征,却与破碎的现实并置,强化了悲剧色彩。末句“空留孤影对寒樽”,以冷寂的物象收束全篇,余韵悠长,体现了元曲“以景结情”的典型手法。

关于《闺怨佳人拜月亭》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

频仍(pín réng):频繁。

拜月(bài yuè):古代女子向月亮祈祷的习俗。

2. 文学常识:

关汉卿,“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还有《窦娥冤》《救风尘》。

3. 意象分析:

“月”象征团圆与思念,“战乱”代表社会动荡,两者对比突出主题。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曲中的意思:

(1)把:__________

(2)频仍:__________

答案:

(1)持、握

(2)频繁

二、主旨理解

题目:曲中“愿月常圆人常聚”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对团聚的渴望,反衬出战乱中亲人分离的痛苦。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拜月亭前心似水”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水喻心,表面写平静,实则暗含无尽的哀愁,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