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川》原文笺释赏析
本文围绕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暖川》展开,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鉴赏,揭示诗中描绘的边塞春景与戍卒乡愁的独特交融。
原文
《暖川》
白居易
汉使今朝发,胡儿昨夜归。
春风来海上,寒雪尽天山。
戍卒泪应下,乡关人未还。
唯余陇头水,呜咽向人间。
译文
汉家使节今日启程,胡人骑兵昨夜已归。
春风从海上吹来,寒雪在天山消融。
戍边士卒泪水应已落下,故乡亲人仍未归还。
只剩陇头流水声,呜咽着流向人间。
注释
汉使:指唐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唐代常以"汉"代称本朝。
胡儿: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此处指吐蕃等西北部族。
海上:指西域大漠,古人称沙漠为"瀚海"。
天山:横亘西域的山脉,诗中代指边塞苦寒之地。
陇头水:陇山(今甘肃一带)的流水,古典诗歌中常象征戍卒乡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时任翰林学士。时值唐王朝与吐蕃争夺安西四镇,西北边陲战事频繁。诗人虽居长安,但通过边关奏报与友人书信,对戍边将士的艰辛深有感触。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对比手法,前四句写边塞春景,后四句转写戍卒愁绪。
2. 语言洗练,"春风"与"寒雪"、"归"与"未还"形成强烈反差。
3. 思想内涵上,通过自然景象的变迁反衬人类战争的永恒悲剧。
4. 艺术特色体现为:以流水声作结,余韵悠长;化用《陇头歌》典故而不着痕迹。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春风来海上,寒雪尽天山"二句,看似写塞外春至的景象,实则暗含深意。春风能融化天山积雪,却吹不散征人思乡之愁。这种自然与人事的对照,凸显了战争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渺小。末句"呜咽向人间"的流水,既是陇头实景,更是千万戍卒无声的哭泣。
范文二
白居易以翰林清贵之身写边塞诗,却无半点书斋气。"汉使"与"胡儿"的并置,"泪应下"与"人未还"的呼应,展现了他对边事的真切关注。尤其"应下"二字,不作直接描写,而用推测语气,更见戍卒苦况之众所周知。这种克制的抒情方式,正是中唐边塞诗的新变。
关于《暖川》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胡儿(hú ér)、陇头(lǒng tóu)、呜咽(wū yè)
文学常识:此诗属新乐府运动作品,反映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主张
意象意境:春风/寒雪(自然变迁)、陇头水(乡愁载体)
艺术手法:对比(前四句与后四句)、以景结情(末句)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汉使:__________
(2)应下:__________
答案:
(1)唐代派往西域的使者
(2)应当落下
二、主旨理解
问:"春风来海上,寒雪尽天山"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以边塞春景反衬戍卒愁绪,自然变迁与人类苦难形成对比,突出战争永恒的悲剧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暖川》与高适《燕歌行》在表现戍卒情感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表现戍卒思乡之情;异:白诗含蓄内敛,通过景物暗示;高诗直抒胸臆,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等激烈描写。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唯余陇头水,呜咽向人间"的艺术效果。
答:化用《陇头歌》典故,将流水拟人化,"呜咽"二字使无形乡愁具象可感,余韵悠长,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戍卒泪应下,乡关人未还"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揭示所有战争中共通的人性悲剧,提醒人们关注军事冲突背后的个体命运,对当代和平发展具有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