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江水 三峡 北魏 郦道元》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江水 三峡 北魏 郦道元》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时间:2025-09-13 12:38:01

《江水·三峡》北魏郦道元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引导语:本文解析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描写三峡的经典段落,展现其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鉴赏。

原文

《江水·三峡》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范围内,两岸山峦相连,几乎没有中断之处。

层叠的悬崖遮蔽天空,若非正午或子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夏季江水漫上山陵,上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偶有朝廷紧急文书需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即便骑快马驾疾风也不及这般迅捷。

春冬季节,则有白色急流与碧绿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山影。

陡峭山峰多生奇形柏树,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

注释

【略无阙处】阙:通"缺"。两岸山势连绵不断。

【隐天蔽日】夸张手法,极言山势之高。

【夏水襄陵】襄:漫上。夏季水位上涨淹没山陵。

【素湍绿潭】色彩对比鲜明,"素"写浪花之白,"绿"状潭水之深。

【清荣峻茂】四字短语浓缩四季景物特征,体现语言凝练之美。

创作背景

郦道元生活于北魏分裂时期,虽未亲至南方,但通过整理前人文献完成《水经注》。三峡段多参考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将地理记载与文学描写相结合,开创山水散文新范式。

作品解析

1. 结构层次分明:按季节顺序分写三峡不同景观,夏景雄险,冬春秀丽。

2. 语言张弛有度: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夸张与"清荣峻茂"的简练形成节奏变化。

3. 艺术手法多样:融汇对偶、夸张、白描等手法,如"重岩叠嶂"与"素湍绿潭"形成强烈视觉对比。

4. 情感内敛深沉:通过客观景物描写传递对自然伟力的敬畏,隐含乱世中对山水永恒的向往。

鉴赏范文

范文一:时空压缩的艺术表现

郦道元描写夏季江汛时,采用时空压缩手法强化气势。"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夸张表述,将千二百里航程浓缩为旦暮之间。这种处理既符合公文传递的紧急特性,又通过违反物理常识的表述,凸显三峡水流的迅疾狂暴。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形成异曲同工之妙,体现南北朝文学对盛唐诗风的先导作用。

范文二:四字短语的审美建构

"清荣峻茂"四字堪称文眼,每个字对应一种景物特质:水之清澈、树之繁茂、山之险峻、草之丰美。这种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既承袭《诗经》"杨柳依依"的意象组合传统,又发展出地理文献特有的精确性。四字平仄相间(平平仄仄),诵读时产生明快的节奏感,与后文"良多趣味"的散句形成音韵上的跌宕。

关于《江水·三峡》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阙(quē)、襄(xiāng)、溯(sù)、巘(yǎn)、漱(shù)

2. 文学常识:郦道元与《水经注》的文献价值,南北朝山水散文发展脉络

3.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运用、时空夸张处理、四字短语的凝练效果

4. 意象体系:连山/曦月(空间意象)、素湍/绿潭(色彩意象)、悬泉/怪柏(奇特意象)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略无阙处:__________

(2)飞漱其间:__________

答案:

(1)通"缺",中断

(2)冲荡

二、主旨理解

题目:"清荣峻茂"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案:概括春冬时节三峡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四种自然特征,展现清新明丽的景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郦道元与柳宗元山水描写的差异

答案:郦道元侧重客观记录与空间气势,柳宗元注重主观情感投射;前者语言简劲,后者笔调幽峭。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极端化表述强调山势之高峻,以日光月影的不可见反衬峡谷之幽深,具有强烈画面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