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节妇吟 张籍》原文与赏析

《节妇吟 张籍》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9-07 17:15:02

《节妇吟 张籍》原文与赏析

《节妇吟》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位节妇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在婚姻与道德之间的挣扎。文章将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入鉴赏,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原文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译文

你知道我已婚配,却赠我一对明珠。

感念你的深情厚意,我将它们系在红罗短袄上。

我家高楼紧邻皇家园林,丈夫在明光宫执戟守卫。

我明白你的心意如日月般光明,但我已发誓与丈夫同生共死。

归还你的明珠时我泪流满面,只恨未能在出嫁前遇见你。

注释

1. 双明珠:象征珍贵礼物,暗喻求爱者的心意。

2. 红罗襦(rú):红色丝绸短袄,唐代女性常见服饰。

3. 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尊称。

4. 执戟明光:指在皇宫担任侍卫,暗示丈夫地位显赫。

5. 还君明珠:通过归还信物表现节妇的道德坚守。

创作背景

张籍生活在唐代中后期,当时藩镇割据严重。此诗实为政治隐喻,借节妇拒绝他人求爱,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忠诚。张籍通过委婉手法,拒绝了藩镇李师道的拉拢。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五言古体,以第一人称叙述,情感递进分明。

2. 语言艺术:善用比喻,"双明珠"象征诱惑,"日月"比喻心意。

3. 思想内涵:展现了道德与情感的冲突,最终道德占据上风。

4. 表现手法:结尾"恨不相逢未嫁时"余韵悠长,增强艺术感染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节妇吟》最动人处在于其复杂的情感张力。诗人通过"系明珠"与"还明珠"两个动作,将节妇的内心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前四句写接受礼物时的感动,后四句写道德觉醒后的决绝,结尾一句道出无限遗憾。这种欲拒还迎、欲说还休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美的典范。

范文二

从政治隐喻角度看,这首诗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气节。表面是爱情诗,实则是政治宣言。诗人以"节妇"自比,"良人"喻指朝廷,"明珠"象征藩镇的利诱。结尾"恨不相逢未嫁时"实为无奈之叹,暗示若在入仕前遇到明主,或许会有不同选择。这种借儿女之情写君臣大义的手法,体现了唐诗的深厚底蕴。

关于《节妇吟》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襦(rú)、良人、执戟、明珠

2. 文学常识:张籍为中唐诗人,属韩孟诗派

3.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第一人称叙事

4. 意象分析:明珠象征诱惑,高楼象征地位

5. 主题思想: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与抉择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良人:__________

(2)襦: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妻子对丈夫的尊称

(2)短袄

二、主旨理解

题目:"还君明珠双泪垂"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答案:表现了主人公既感动于对方情意,又必须坚守道德准则的矛盾心理,通过流泪显示其内心痛苦。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节妇吟》与《孔雀东南飞》中女性形象的不同。

答案:《节妇吟》中的节妇主动拒绝诱惑,展现道德自觉;《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被迫分离,更多表现对命运的抗争。前者突出理性选择,后者强调情感悲剧。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恨不相逢未嫁时"的艺术效果。

答案:此句以假设语气表达深深遗憾,使全诗情感达到高潮。既维护了道德立场,又保留了对真情的肯定,体现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思想。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节妇吟》中表现的传统道德观?

答案:诗歌展现了传统社会对女性忠贞的要求,但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挣扎,也反映了人性真实。这种道德与人性的冲突,在今天仍有思考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