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狱中题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狱中题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时间:2025-09-18 09:19:01

《狱中题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狱中题壁》是清代思想家谭嗣同于戊戌变法失败后在狱中所作,以绝笔诗的形式展现其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本文通过原文、注释、译文及多角度解析,揭示诗歌的深层意蕴与历史价值。

原文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

望见有人家便想投宿,心中怀念着东汉张俭的遭遇;

强忍死亡威胁等待时机,如同杜根装死求生。

我横握长刀仰天大笑;

无论生死,肝胆如昆仑山般巍然长存。

注释

望门投止:(zhǐ)看见有人家便去投宿,形容逃亡窘迫。

张俭:东汉党锢之祸中被迫逃亡的贤士,百姓因敬重他而冒险收留。

杜根:东汉官员因谏言被装袋摔死,佯装身亡后侥幸逃生。

两昆仑:喻指康有为(逃亡)与作者(赴死)如昆仑山般崇高的气节。

创作背景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逃亡,于北京浏阳会馆被捕。此诗作于刑部狱中,临刑前用炭题于墙壁。作者以张俭、杜根自喻,将个人命运与变法事业紧密相连。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用典言志,后两句直抒胸臆,形成由隐到显的情感递进。

2. 语言艺术:"横刀向天笑"以动态描写强化悲壮感,"两昆仑"的比喻兼具空间高度与精神厚度。

3. 思想内涵:通过历史人物的互文性书写,构建近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彰显"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的牺牲精神。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横刀向天笑"的意象极具视觉冲击力,将赴死瞬间转化为永恒的精神雕像。笑对死亡的姿态,既是对专制暴力的蔑视,更是对理想人格的完型。末句"两昆仑"的并置,突破个体生死界限,使维新志士的精神共同体获得地理坐标式的永恒性。

范文二

双典故的运用形成微妙的张力结构:张俭的"逃"与杜根的"忍",反衬出诗人"不逃不忍"的抉择。这种用典方式超越传统咏史诗的怀古模式,使历史人物成为现实行动的注脚。肝胆意象与昆仑比喻的叠加,创造出物质身体与精神人格分离的崇高美学。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戊戌六君子、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历史事件关联

2. 关键字词:投止(zhǐ)、张俭(jiǎn)、杜根(gēn)、昆仑(kūn lún)的读音与释义

3. 艺术手法:用典(明典与暗典)、比喻(两昆仑)、反衬(逃/留对比)

4. 意象分析:"横刀"的暴力美学、"昆仑"的崇高意象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投止:__________

(2)须臾:__________

答案:

(1)投宿暂住

(2)短暂时间

二、主旨理解

题目:"去留肝胆两昆仑"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既表明对逃亡同仁的理解,又申明自我牺牲的决心,体现维新志士虽选择不同但精神同高的境界。

三、比较鉴赏

题目: 比较谭嗣同《狱中题壁》与文天祥《过零丁洋》的生死观异同

答案:同:均以地理意象(昆仑/丹心)升华精神;异:谭诗突出群体担当,文诗侧重个体名节。

四、句子赏析

题目: 赏析"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通过"横刀"的暴力意象与"笑"的情感反差,塑造出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动词"横""向"强化动作张力。

相关文章: